2011年爆发的叙利亚冲突导致了超过350万叙利亚难民来到邻国土耳其。那些来到土耳其的叙利亚难民后来怎么样了?本文希望探讨叙利亚以什么样的身份生活在异国,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和困境,以此来反映政治博弈和人权议题之间的铰和关系。
一、不是“难民”的难民
由于叙利亚境内武装冲突,超过400万难民背井离乡,他们离开故国、投奔他方,成为广义上的“难民”。叙利亚难民潮已经成为中东、欧盟乃至全世界的重要议题。土耳其由于与叙利亚接壤,成为了最多难民的目的地。约350万叙利亚难民逃入土耳其,土耳其成为叙利亚难民的最大收容国。这些难民主要集中在基利斯、桑尼乌法等边境地区,以及伊斯坦布尔、安卡拉等大城市。在难民收容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居住着280万难民,超过叙利亚难民总数的80%。
边境城市和大城市收容了大部分难民,来源:Goc Idaresi
然而在狭义上,土耳其境内的叙利亚难民并非国际法律意义上的“难民”,也不享有国际法规定的“难民”享有的权利。1951年,在联合国难民署的推动下颁布了《难民协定》(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其中规定了难民的地位、难民享有的权利和难民接收国的义务。这一条例成为了国际上保护难民权利的开端。在1967年,14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对1951年协定的《难民协定补充条款》(Protocol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进一步完善了对难民的人道主义保护。
土耳其是1951年条例和1967年补充条款的签署国,有着收容和保护难民的义务。然而,早在1951年,土耳其政府为了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补充了一条保留条款。在这一条款中,土耳其政府规定了难民的来源地区,只有来自埃及和欧洲的流亡者才拥有法律上的正式“难民”地位。而在欧洲和埃及以外,其他国家的居民都不能被称为“难民”。因此,在叙利亚难民潮中,土耳其政府给予这350万叙利亚的身份是“暂时保护地位”(Temporary Protection,TP),而不是具有国际法律地位的“难民”(Refugees),也不是处在难民申请流程中的“寻求庇护者”(Asylum-seekers)。所以,在法律上,这些叙利亚人应该被准确地定义为“拥有土耳其暂时保护地位的人”,但为了书写的简便,本文将会使用广义的“难民”来称呼这些叙利亚人。
土耳其政府不希望正式接受难民,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经济上,难民的涌入需要国家花费资本,维护社会福利机器的运转。短期来看,这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不利的。在政治上,土耳其和叙利亚在语言、宗教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文化之间的不容性凸显。大部分的土耳其国民不欢迎这为数众多的外来客,将他们视为“他者”予以排斥。土耳其当局敏感地捕捉到了国民的这一倾向,为了获得选票,坚持叙利亚难民只是“短期客人“,将在叙利亚局势平定后被遣送回国。民众的排外,政治上的保守,这也成为了后来《欧洲-土耳其协定》出台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随着土耳其政府看到收容难民可以带来的利益,这一保守观点逐渐改变。土耳其越来越意识到,叙利亚难民带来的并不是单纯的消极因素,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数据表明,2015年,叙利亚难民注册了超过6500家合法企业,为当年的土耳其贡献了0.5%-1.7%GDP。如果考虑未经注册的3500多家企业、地下经济和人力资源,叙利亚难民潮对土耳其经济的贡献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此外,由于土耳其逐渐向欧洲靠拢,加入欧盟的愿望强烈。在这场关于难民的利益争夺战中,欧盟各国希望土耳其能够尽可能多地接受难民,缓解对欧洲本土的压力。作为回报,土耳其也可以将此作为人道主义筹码,拉近与欧盟的关系。
在利益压过风险的情况下,土耳其选择采取新措施。2016年7月2日,埃尔多安宣布,土耳其将对叙利亚难民颁发土耳其永久居民身份。这意味着难民可以成为土耳其国民,获得永久居民身份证和国民护照,成为合法纳税人。
然而,根据土耳其内政部的数据,截至2019年,仅有79000多名叙利亚难民成功获得了土耳其永久居民身份,仅占难民总数的2%。这是一套“有筛选“的机制:并非350万叙利亚难民中都可以成为土耳其的永久居民,而对于什么样的人可以申请成为土耳其国民,政府的筛选标准并未对外公开。
二、离开难民营,到城市去
进入土耳其境内后,难民有两种可选择的居住地。第一种,即大众认知中的难民营,坐落在偏僻的郊区,有着大片整齐的白色帐篷,以及外围的铁丝网。而超过一半的难民选择了第二种,就是居住在城市的公寓楼中。
在传统的难民营中,扮演主导地位的是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他们负责运营和管理整个难民营的事项,并持续提高难民营的生活标准。难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获得帐篷和必要的生活物资。发放的物资中,包括一种叫特殊的食物卡,卡内有每人20美元的储蓄额。难民可以拿着食物卡,到难民营中的超市购买食物。此外,适龄儿童可以免费在难民营内上学。在他们生病时,也有具备翻译的医生提供医疗服务。
传统印象中难民住在难民营,来源:Hurriyet Daily News
在城市中,叙利亚的难民却遇到了人权的高墙。由于获取工作许可证的条件苛刻(譬如难民需要注册且在土耳其停留半年以上,单个工作场所聘用的叙利亚员工数量不得超过员工总数的10%),所以大多数难民没有工作权利。一些难民参与地下商业活动。比如我在田野调查中遇到的一个女孩,就通过在WhatsApp上帮人制作衣服和手工艺品获取收入。还有一些难民在街头拾荒为生,同时获得少量捐赠。这些都是不稳定的收入来源,加上政府不提供社会保障,城市中难民的生活条件非常严峻。
难民营中的超市,来源:Henk Wildschut
住房问题是城市难民的首要考虑。没有廉价公共房屋系统,难民家庭的绝大多数收入常常用以支付房租。而在伊斯坦布尔这样的大城市,房租昂贵的开销逼迫着难民家庭降低生活标准,多口人居住在狭小的公寓内,居住条件恶劣。
教育问题与童工问题伴生。超过40%的叙利亚适龄儿童没有在学校注册,而其中的很多尽管到学校报到,在名义上是学生,却不曾去学校上课。据统计,96万叙利亚未成年人以童工身份在土耳其工作。大量儿童辍学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尽管土耳其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但是课本、校服、文具的开销,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难民家庭来说,仍然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校车的开销是最大的。”一名让儿子辍学的叙利亚父亲说。因此,有些叙利亚儿童在上了一个学期或一年学后,就因为家庭经济负担,离开学校、开始工作。
在医疗问题上,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尽管土耳其政府给难民提供了相对完备的医疗服务,难民可以出示临时身份证,甚至可以在没有有效身份证明的情况下,获得医疗服务。然而,在难民营和难民服务中心以外的医院,几乎没有医生懂阿拉伯语。相应的,许多低学历的叙利亚难民不懂英语和土耳其语。所以医生无法了解难民的身体状况,使治疗受阻。
离开难民营的叙利亚难民,如同离开了隔绝的“乌托邦”,来到了真实世界。在收入、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他们都面临着挑战。难民营和城市在生存条件上差异悬殊。可是,调查却显示超过97%的叙利亚难民更希望住在城市的公寓中,而不是难民营中。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不同于短期居住,叙利亚战争旷日持久,居住在帐篷中长达数年难以忍受。其次,在城市中,他们有更多发展的机会,可能得到工作和居民身份。此外,“帐篷”这个符号会加深他们的漂泊感和无助感,而一座公寓楼,能够给予他们起码的安全感和尊严。此外,城市也有利于文化和民族的沟通,打破隔绝状态,破解刻板印象,达成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而且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难民营尽管有更稳定的居住条件,但是在长期、受到监管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叙利亚难民偏向于到城市居住,寻求机会和尊严。而上面提到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也在各方的努力下逐步得到解决,诸如Multeciler Dernegi等难民中心开始提供有翻译的医疗服务、职业咨询等。
三、同为难民,不同阶级的浮世绘
叙利亚难民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难民仿佛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其中存在着鲜明的阶级差异,这种阶级差异影响了叙利亚难民在土耳其境内的境况。Simsek提出了“基于阶级的融合”(class-based integration)这一概念,指出难民中的中上层阶级拥有更多的渠道融入新国家,而中下阶级的则面临危机。
需要澄清,下面提到的“社会阶级”特指离境后的阶级,与原先国家内的社会阶级不完全重合。
举个例子,富裕阶层在离境时通常会携带可观的资本;但在某些紧急情况下,部分富人在出逃时身上现金寥寥,加之没有一技之长,于是在进入他国境内后沦落为贫困人口。可以说,在越境时,一场阶级的“再分配”已经完成。下面所说的中上层群体,特指那些入境后,拥有一定现金等“硬”资本,或拥有高学历、特定技艺等“软”资本的群体。
难民中的中上阶级对新国家表现出了更卓越的适应能力。对于拥有硬资本的难民,进行小型投资是一个好选择,主要是家庭经营的食物相关产业。许多人用一小笔启动资金,在叙利亚难民聚居地区开设了叙利亚餐馆、杂货铺和甜品铺。这些小商店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有受访者表示:“我们吃得很好。这些收入让我们(指她的家庭)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让我能够送我的孩子去私立学校……”而政府可以从新的纳税法人那里获取经济利益。此外,这些小产业还起到了打破隔绝的壁垒、促进文化交流的功效。在某个受访者例子中,一些居住在叙利亚餐馆附近的土耳其居民,由于常常去这家餐馆,逐渐与叙利亚老板熟络,因此了解了叙利亚的饮食和文化。
除了物质上“硬”的资本携带,还有一些难民从故国带到土耳其的是“软”技术,包括语言能力、教育水平、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一些高学历的叙利亚年轻人成为了抢手的资源,其原因主要是高门槛的阿拉伯语能力。在中东地区日渐重要的时代,阿拉伯语水平对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尤其重要,阿语人才供不应求。根据报告,截至2019年,被授予工作许可的31000多名难民中,高学历群体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欧洲-土耳其协定》签订后,优异的叙利亚人才直接被甄别出来,送往德国等欧洲国家。这与英国所宣称的“只要质优的移民,不要量多的移民”(Good immigration,not mass immigration)互相呼应。
伊斯坦布尔街头的叙利亚母亲,来源:BBC News
与之对比,难民中的中下阶层成为了“边缘人”。由于难以获得工作许可,中下层难民很难从事合法工作,转而参与地下经济活动。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住房、教育等基本权利不受保障,他们渴望前往欧洲——因为在他们的构想中,在那里“所有的难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欧洲的筛选标准更为严格。在欧洲国家门前长长的队伍里,这些没有技能、没有资本、“不能给国家带来好处”的难民将被筛除。从中东到欧洲,各国的政策就像层层筛选难民的漏网,原本就有权有势的中上阶层被甄别出来;而那些没有技艺的底层人民,却在不断的流亡中,一次次被系统踢出,以“他者”的身份在生存的边缘徘徊。
结语
叙利亚局势让我们看到,难民是政治恶性博弈的结果。但是在成为难民后,关于他们的政治博弈却没有因此结束。“那些逃到土耳其境内的叙利亚难民后来怎么样了?”这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解答的问题。它的面貌是多重的:欧洲和中东抢夺人才资源;欧洲历史上的排外主义,与现今的老龄化的矛盾;难民内部阶层分化。然而,这一切宏观的考量都是在最微观的层面,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切身感受到的。在难民问题上,如何平衡政治理性和人道主义,这仍然是一个最困难的问题。
参考资料:
Aged, A. An Strange, A. (2008). ‘Understanding Integr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Refugee Studies, 21(2):166-191.
Castles, S. (2017). ‘Migration Policies are Problematic – because they are about migration’,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40:9., 1538-1543.
Darling, J. (2017) ’Forced Migration and the City; Irregularity, Informality, and the Politics of Presenc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41(2): 178-198.
Schussed, L., and Nassim Majidi. (2014). “Deportation Stigma and Re-migration.”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41(4): 635-652.
Simsek, D. (2018) ”International Process of Syrian Refugees in Turkey: ‘Class-based’ Integration”, Journal of Refugee Studies, doi: 10.1093/jrs/fey057.
Simsek, D. (2019) “Transnational Activities of Syrian refugees in Turkey: Hindering of Supporting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57(2):268-282.
Walters, W. (2002). “Deportation, Expuls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lice of Aliens.” Citizenship Studies, 6(3): 265-292.
Willed, S. S. (2010). “Citizens, ‘Real’ Others, and ‘Other’ Others: The Biopolitics of Otherness and the Deportation of Unauthorized Migrant Workers from Tel Aviv, Israel”. In The Deportation Regime. Sovereign, Space, and the Freedom of Movement, edited by N. De Genova and N. Peutz, 262-294.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今日主笔 \\ 倪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