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科】河套八大干渠(一)

2019-09-04   活力内蒙古

唐以后,由于战乱,汉、唐渠道渐次荒废,河套地区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自清乾隆以来,陕西、山西贫民进入河套地区,租种蒙地,引水种田,颇得其利。

清道光、咸丰年间,清政府特旨修改康熙禁垦令,实行“蒙利汉租,汉利蒙地”遂外地来套垦殖开渠灌田日盛,先后开挖了八大干渠。八大干渠中由王同春独资开挖的有3道,由他改建扩建的有2道,八大干渠分别为:永济渠、刚济渠、通济渠、长济渠、塔布渠、义和渠、沙河渠、丰济渠。

永 济 渠

该渠开挖最早(原名缠金渠,在今巴彦淖尔市境内),于清道光五年(1825)由地商甄玉开挖,后经王同春扩建。其渠南至黄河,东北至补隆淖尔,有长约70公里的大渠4道,东渠、中渠、西渠3道,咸丰年间每年灌地三四千顷,收粮数十万石。至清同治初年(1862),除原有的48家商号外,又有协成、祥太魁商号等8家加入,继续联合开挖整修缠金渠,开地开渠颇呈欣欣向荣之势,被称为缠金渠的“全盛时代”。

清同治末年(1874),西北回民起义失败,马化龙残部有一支巨头21户及下属数百家逃到今巴彦淖尔市北部狼山下,到处抢劫运粮船只,致农事和渠工均有荒废。迨左宗堂部镇压回民起义回归途中,留兵驻缠金界和狼山口子,就食于永济渠。“不三年悉索粮赋,搜括殆尽”。加之各地商争地争水,致使不少地商和农户外逃,缠金渠亦由“泱泱巨澜变为涓涓细流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贻谷督办后套垦务将缠金渠收归官有,由王同春对该渠进行勘测,并开支工程费银20万两进行改造,缠金渠改名为永济渠。

来源:方志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