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哥”朱之文被村民24小时直播,吓到不敢出门

2019-06-11   扒卦姨

“大衣哥”成名史大家耳熟能详,从一个农村种地的农民一夜之间成为了大明星,这一下子的差距别说周边的人接受不了,连他自己都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天。

2012年的时候,朱之文登上了央视春晚,声名大噪。全国人都知道了山东有个“大衣哥”,一个农民唱出了歌唱家的歌声。朱之文说以前没有出名的时候想去哪里唱歌就去哪里唱歌,可是现在出名了,比以前累多了,累得快不能活了。

到底是因为什么他会觉得出了名会这么累?问题出现在他村里的村民。出了名的朱之文给村里修了路,翻新了幼儿园,给灌溉田地通上了电。能帮忙的,朱之文都帮了一点。可是村里面的人并不领情:“他有的是钱,这点钱对于他来说分本不算什么!”好事做尽没人领情,愤怒的村名连夜将村里给他建的功德碑打碎,将他给村里买的健身设备弄坏。原因就是刚才说的“他有花不完的钱。”

记者在采访村民的时候问村民朱之文给你村里面修了路,学校也盖了,你们怎么感谢他。村民却回答,这才花了几个钱,九牛一毛,他要是想让我们说他的好,给我们每家买一辆轿车,一人给一万块钱!

这就是朱之文成名之后的样子,做了好事不落好。愁坏了朱之文,经常晚上的时候自己喝闷酒,当初虽说穷,但是也涂个快活,现在有钱了,反而找来这么多不好。

在他们眼里,朱之文的钱“花也花不完”,可他们忘了,这完全是朱之文的个人努力,与他们毫无关系。苟富贵,莫相忘。

可当朱之文捐钱修路,回报他的又是什么?村民指责他修的路太少,甚至把村里立给他的功德碑砸掉。他前前后后借出去一百多万,欠条塞满了一抽屉,可没有一个人还过。可笑的是,也没有人打算还。

人性最大的恶,是见不得别人好。农民的淳朴在利益的趋势下,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衣哥,真名朱之文,原本只是山东单县一个普通农民,除了种地,他最喜欢唱歌。在2011年的时候,朱之文参加了一个歌唱节目,用其质朴的歌声打动不少人,结果一炮而红,成了农民歌手。走红之前,朱之文是个地道的农民,不仅住在农村自己的破房子里,还种着不少大葱。成名之后,大衣哥朱之文还一路唱到了春晚的舞台,在全国人面前放声高歌。

走红之后,尽管大衣哥接到了不少商演,挣到了不少钱,有村民说他一年能挣几千万,但除了钱,大衣哥本人的生活,跟之前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舞台之上,大衣哥是农民歌手,下了舞台回到生活,他依然跟普通农民没有两样。

大衣哥成名之后,始终没有忘本,一直记得自己农民的身份,既没有胡吃海喝、花天酒地,也没有买各种名贵奢侈品,更没有带着钱远离农村老家,反而一直给村里做贡献,这可以收非常难能可贵了。

这两年,村民们发现了致富的新大陆。那就是拍摄朱之文的短视频,或者搞直播。他们发现,这比种地赚钱又轻松多了。在过去,他们靠打零工每天能赚到50元,可拍朱之文,随便拿手机拍拍,运气好时,就能赚到200多元。整个村子再次沸腾了。小到7岁、大到74岁,纷纷拿起手机对准朱之文。

74岁的朱西卷目不识丁,但这并不妨碍他加入拍摄的大军。

他花1000多元买了个智能手机,虽不会起吸引人的标题,但靠着朱之文的名气,两个月后,他就把手机钱赚回来了。

高贵是朱之文的邻居,靠拍朱之文,他的账号有了一百多万粉丝。去年,他把账号卖给了一家公司,一下赚到了60万元。放在以前,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现在却都轻易实现了。

除了村民,还有全国各地的网友蜂拥而至,他们打着看望“大衣哥”的旗号,实则骚扰加利用,让朱之文全家不堪其扰。

他家成了不收门票的“景区”,朱之文则成了人们围观的“熊猫”。每天早上,就有人开始砸门、呼喊他的名字:大衣哥,我们代表全国人民来看你,你不能不见我们啊!朱家的门一开,这些人就鱼贯而入,挤满了整个院子。只要在家,朱之文的日常就是配合他们拍摄,甚至连上厕所都有人尾随。朱之文都忍了。

他的心太软,他总是不忍心拒绝任何人,也不敢摆出任何脸色。因为会被说耍大牌和架子大。

直到天黑透,这些人才会“收工”回家。朱之文一家也终于得到短暂的喘息,可仍有人并不放过他们。翻墙头、砸玻璃、扔东西,无所不用其极地打扰他们,将不要脸发挥到极致。无奈之下,朱之文只好在门上安铁钉,写上大字,以警告那些疯狂的人。

有人说,为什么他不走呢?凭他现在的条件,他完全可以去个大城市生活啊!可对朱之文而言,他已经50岁了,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他的根深深驻扎在这片土地。他舍不得离开这里,他也无处可去。而最让他伤心的,则是妻子和儿女的改变。

妻子化浓妆、开直播,她成了拍视频里最积极的那个人。

儿女也双双辍学在家,不愿打工也不愿学技术,每天都宅在家不学无术。原本幸福和谐的一家人,却变成了谁也不认识的样子。

9年来,朱之文没有过过一个清净日子。从成名的那一刻起,他早已不属于自己。在流量至上的年代,一切都让人啼笑皆非。这是朱之文的悲哀,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成名以前,朱之文喜欢唱歌,村里人都嘲笑与揶揄他,但他毫不介意,仍唱给大家听。现在,每个人都举着手机,让他“喊一嗓子”,可他已经不愿开口了。

朱之文梦想的生活很简单:逗鸡、遛狗、养花,在院子里的摇椅上晃荡一整天。

可这些已然是奢望。他们村长与山东一家公司签了合同,准备把朱楼村打造成“大衣哥度假村”,让朱之文开门授课,当然,他个人是没有任何收入的。朱之文依然不愿离开那片土地。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大衣哥”的名气,不知还能被家乡消耗多久,热闹过后,即是宁静。

而那份宁静,正是朱之文热烈期盼的。也许村民们,仍不得不扛起锄头,继续维持他们的生计。就像朱之文院子里桃红色的牡丹花,人们一哄而上争相拍摄,却谁也没空欣赏它的美。

农村有老话说“富不回乡,穷不走亲”,说的就是像大衣哥这样富裕了、发达了,最好不要再回到老家,以免会遭人惦记,啥事都要找自己出钱,最后不仅钱出去了,亲情也会受到影响。现在看来,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