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11年,阿来为何要借巫师来写汶川大地震?

2019-09-21     北青文娱

当代文坛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云中记》近期斩获”五个一工程奖“。阿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 他自己有一个信念就是文学首先是一个语言艺术,不管写任何题材,不能降低对审美的追求。

创作:阿来拒绝给编辑看初稿,国庆长假闭关修改

据负责编审《云中记》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王淑红介绍,去年5月份,她在四川省作协办公室里见到了阿来。当时阿来正着手开始写《云中记》,写的是在一个千年的藏族村落,居住着三百多人,在汶川地震中伤亡了一百多人。因处在滑坡带上,全村搬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阿来特别向我解释,每一个藏族村子,都有一个巫师。过了几年后,有一个巫师内心越来越不安,那死去的人呢?万一他们是有灵魂的,没人照顾,多可怜呢。于是他就准备回到那个在地震中塌陷了的原来的村子,去照顾那万一有的灵魂。”王淑红复述着阿来的构思。

她还清晰地记得,当时阿来讲的时候激情饱满,每天都迫不及待地投入写作中。她也觉得自己运气很好,接下了这样一部宏伟又不失神秘的作品的编审工作。

阿来的初稿完成后,王淑红曾表示想先睹为快,并保证绝对不提意见、不干扰他修改。但被阿来拒绝了。2018年国庆期间,阿来告诉她,趁假期闭关修改最后一遍。

国庆之后,四川省作协在北京办活动,阿来来京出差。王淑红也在此时第一次看到了《云中记》。这并不是一部很快读完的小说,她常常不自觉地沉浸在某处去。第一天,王淑红只读了电脑文件的四五十页,便已到深夜十点多钟。

“当我读到《云中记》主人公阿巴开始安抚灵魂、祭山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世界上仿佛有风起来,群山歌唱、万物随舞。我很难描述那个时候的感受,刹那之间小说变成了一个有灵魂的存在,并且灵魂起舞,我沉浸其中不愿再往下读。”王淑红称,就在这时,她给阿来发了一个短信,告知他不会很快读完,她要慢慢欣赏。她虽不懂古典音乐,但是《云中记》作品中的那种回旋往复的节奏她能读得出来。在王淑红看拉埃,这也应该是艺术深处的相通,阿来老师用小说传递出这样的感觉。

修改:为老柏树的叶子,编辑与阿来较了一回真

因为《云中记》的写作方式,主人公阿巴要一次二次再次地回忆起之前的场景。作为一部长篇,偶尔场景错位的时候难免。王淑红的主要编辑工作就是找出这些地方,与阿来老师商量。“有的需要改,他就改了;有的不需要改,他会告诉我为什么,比如‘留白’,还有的,他直接拒绝回答。所以编辑稿子的过程,也是一个真正的交流过程。”

王淑红还列举了修改作品当中的一些细节:阿巴的村子前面有一棵老柏树。根据文中的描述,针形的叶子簌簌地落下来。王淑红就问阿来,这里是不是一棵松树?因为长着松针。阿来说瞎讲,柏树的叶子也是由小的针形叶构成的。

“我大概先入为主吧,就觉得像细雨一样落下的应该是松针,再坚持就得不到他的回复了。后来慢慢转回来,自然也就明白为什么是柏树了。柏树的叶子又香,姿态又美,自然应该是柏树。何况作家创造的世界里,长松树还是柏树,自然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也算是较了一回真。”王淑红坦言道。

十月文艺出版社为《云中记》的出版开启了绿色通道——王淑红和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及《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一起审读的。而 在王淑红看来,虽然《云中记》中阿巴一直追问鬼魂的存在与否,通篇却未真的出现一个鬼魂。这更多是一种生命的思考。

获奖: 文学需要靠时间来沉淀、来消化

据了解,《云中记》目前已印刷出版了10万册。对于这部作品能够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阿来表示,他自己有一个信念就是文学首先是一个语言艺术,不管写任何题材,不能降低它对审美的追求。“很高兴《云中记》能够通过现实主义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它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比较庸俗的社会学层面的那种对现实和现实主义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简单地回应现实社会问题上,而是更多的体现内在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阿来说,过去一讲到现实题材、主旋律,或者现实主义,大多只是对现实社会的简单回应,而没有在艺术上、主题升华上花很多功夫。“写现实就停留在现实,我们被现实的现象淹没了,缺少审美性的、精神性的追求,或者说是艺术性的追求。”阿来在电话里告诉北青报记者说。

在动笔写《云中记》之前,阿来了解到,描写汶川地震的文学作品至少有二三十部。但是之所以大家不知道,肯定没有写得那么好,它们的毛病在于过于直接地反映现实映,没有更深的在艺术上、情感上及精神上有一些更多的追求。 阿来透露,汶川大地震后的这11年时间,他到过汶川无数次,包括亲历地震,参与抗震救灾,亲自见证过当时的很多场景。在他看来,文学需要靠时间来沉淀、来消化。“我们应该基于现实,立足现实、从现实出发,除了对现实的关注之外,也有一些更深刻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阿来如是说。

感悟:献给蒙难而不屈的土地和生灵

《云中记》的写作便是源于这十一年前的汶川地震。地震发生时,阿来正在成都的家中写《格萨尔王》。强烈的震感,让沉浸在神话世界中的他产生了刹那的恍惚——大地的震动是在格萨尔王的世界里还是在他的世界里?通讯有几个小时的中断,之后信息传来,伤亡传来。

正如阿来在《云中记》的封底上写到的:大地震动,只是构造地理,并非与人为敌。然而大地震动,人民蒙难,因为除了依止于大地,人无处可去。《云中记》是献给汶川地震中的死难者的,是以文学的方式向他们表示的哀悼和纪念;《云中记》也是献给蒙难而不屈的土地和生灵的,献给灾难洗礼中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生命是脆弱的,所有的生命都注定要走向死亡,这是它们共同的宿命。但也正因如此,生命又是美丽的,辉煌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P-pYW0BJleJMoPMeJa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