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11岁男孩为消防车引路”的话题上了
热搜
。炎炎夏日男孩一边跑,一边回头看消防车是否跟着自己。虽然
满头大汗,已经很累,也没有停下脚步
。很多网友看到这一幕都竖起了大拇指,纷纷表扬“正能量”、“好孩子”、“祖国的花朵”、“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从每一位网友的留言中,我们能够感觉到除了表扬孩子以外,更是对祖国的未来、成长的孩子们给予一种深厚的希望。
少年强则国强
100多年前,
梁启超言:"少年强则国强"
,这句鼓励我们的话一直沿用至今。这不是喊
喊口号那么简单
,而是蕴含了巨大的能量。我们希望每一代的青少年都能够继承这样的思想,
努力拼搏,实现理想,影响身边的人
。从一个点变成一个圆,继而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也有人说是因为祖国的强大,所以才能有“少年强则国强”这样的
传承
。不可否认,这样的
环环相扣
最核心的点还是
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这个奔跑的11岁少年,我们无从得知他的未来会怎样,但是他很好地诠释了成长的
少年该有的模样
。善良、质朴、帮助他人,还有一种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现在
社会急需要的能量
。
少年们需要有这样的
正面的形象去引导
,才能够为以后成为社会栋梁种下一颗强有力的种子,而实现这样美好的愿望之根本就是教育。不知道你是否也认同?
做好“德育”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杜威说:教育最高的目的是德育。
这句话将“德”放在了“育”的前面,可见
品德、德行才是成为一个优秀人
的最主要的因素。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需要家人共同的引导。
1、
教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孩子从
出生那一刻开始
就已逐步的迈向“
社会人
”这个角色,他应该爱所生活的环境、国家,这是每一个社会人必须具有的责任感。孩子最初是不会有这样的意识,需要靠家庭与学校的引导。
疫情期间,在家里待久了,孩子就会不停地央求着想要出去。一开始和他们说:“外面都是病毒,出去会生病。”结果没有什么样的成效,
孩子甚至喊“我又看不见病毒”
。后来非常认真地和孩子说:“现在我们的国家有困难,需要我们帮助,
有很多的叔叔阿姨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助其他人,吃不好也睡不好
。我们不能出去帮助那些生病的人,
能做的就是待在家里
。”孩子听后,竟然
红了眼眶,
自那之后再也没有嚷着要出去。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孩子的社会责任感需要我们大人进行引导。
2、
父母与老师言行合一,用行动来影响孩子成长
学校也好,家庭也罢,教育不是让孩子一味地考高分,而是应该把思想道德放在首位。我们经常说教育孩子要做到
言传身教
,实际上就是希望父母、老师能够
言行合一。
孩子
对世界的认识
来自于大人,我们经常说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大人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做。所以想要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父母与老师必
须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
用行动来影响孩子成长和做人
。
3、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懂得感恩
“您好”“请问”“谢谢”“对不起,没关系”
这些读起来是简单的词汇,但是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素质体现。这些词语
不需要你强硬地去教给孩子
,只要自己做到尊重他人,孩子就能够尊重他人。当你
对周围的人心怀感恩时,
自然会流露出
真情实感来感染孩子
。孩子可以没有很高的分数,没有很好的工作,但是
尊重和感恩他人
是必须要具备的素质!感恩实际上是是一种
情感道德教育
,懂得感恩的孩子爱的能力才能被激发,才会幸福。
妈妈来叨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行的《财富、蕴藏其中》中曾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存在,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
教育是能够让人摆脱“自然状态”走向社会成为“道德人”的唯一方法。我们知道,孩子接受一切教育形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这一切都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最终实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