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欢迎来看爱养殖小仙女。养鸡有个公式养殖户都知道:
养鸡效益=(鸡苗+饲料+环境+疾病控制)*管理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养鸡效益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五个方面:优质的鸡苗,高质量的饲料,适宜的环境,健康的鸡群,严格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同时也能看出,括号内的鸡苗、饲料、环境、疾病控制是基础条件,缺一不可,而管理用乘号来体现,说明管理作为提升条件,更加重要。
养鸡人应该都知道5580,即5天定生死,5周定终生,80天定高产。首先,安全健康的鸡苗是基础,尤其是要选择大型公司经过疫病净化、没有传染病、健康、均匀度好的雏鸡。接下来,鸡养的好不好,能不能上高峰,就是各养殖场和管理场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了。下面重点从育雏、育成、高峰三个阶段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
一、标准化的育雏流程
5日龄时雏鸡死淘基本定型,但减少雏鸡死淘需要三个要素,优质鸡苗、适宜温度、湿度。多年的育雏经验和实践证明,很多鸡场上雏前准备不充分,有的鸡场清洗消毒不彻底,鸡场同一个病反复出现,对典型的“两清两高”中外部病原清除不彻底。有的鸡场大育雏舍配小锅炉,典型的“小马拉大车”,还经常出毛病,维修保养不到位,经常烧干烧坏,温度不稳定, 温差大,雏鸡应激大易感病毒、病菌。研究表明,育雏温度下降3℃,超过30分钟,极易引起早期传染性(肾型、生殖型)支气管炎的感染,从而形成产蛋期无高峰和假母鸡的产生,严重影响蛋鸡产蛋性能的发挥,甚至有的高峰期产蛋率只有60%左右。一般鸡场,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二、专业的育雏团队
35日龄定终生。众所周知,5周体重决定终生。雏鸡5周龄的体重与产蛋高峰期的维持时间、开产时间、产蛋总数和全期死淘率呈强正相关。因此,育雏期的体重一定要达到或超过标准,体重控制在超品种标准10%以内,达到育种公司的标准均匀度。这就需要合理的密度,高档的开口料,育雏全程的营养套餐设计。适时的分群,优质的疫苗,科学的免疫程序和精准的免疫操作,还有完善的生物安全和抗体检测方案。而这一切,并不是养殖场自己及聘用一个场长就可以做到,也不是依赖一家饲料厂或者一家兽药疫苗厂就能做到的,这需要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专业平台和专业化的团队支撑。英国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有句话:“因为分工所以专业”。
三、科学的疫病监测及免疫保健方案
现在蛋鸡防疫次数多,应激大,成本越来越高,过度的免疫造成免疫抑制,产蛋波动,人力成本增高等问题 ,所以各大疫苗厂家和种鸡场提出“科学减负”的理念,科学减负不等于减免疫苗。核心是根据场区环境、季节、日龄、品种、既往病史、抗体滴度、消毒程序、营养保健水平科学使用优质疫苗,不断对免疫程序优化,最终形成“一场一方案”。
其中有两个原则:一是在鸡群健康的基础上减少免疫次数和疫苗品种,二是减少免疫后,鸡群需要更健康;但是前提是要遵守鸡体生理规律、发病规律、和抗体消长规律3个规律。这就需要“有效的疫苗、科学的免疫程序、精准的免疫操作、及时的抗体监测”四个关键过程,最终做到五减负:减少疾病发生,减少毒株散播、减少免疫次数、减少疫苗剂量和减少应激刺激。
四、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和制度
本质上讲,大型规模场就是一个企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根本,在于人和领头羊的理念。而事实上,大型规模场都是近几年来,资本和竞争发展进入蛋鸡养殖领域的产物。一个容易忽视的现象是各大规模场,特别是场长,有小规模养殖经验的多,缺乏科学的与之规模、设备、管理相对应的现代管理制度和流程标准。
管理无小事,重在点点滴滴。养殖在责任心,关键在执行。比如:人员管理,有些场,死鸡在笼子里都干了,饲养员都没发现。虽是小事,一叶知秋,可见人员管理环节的缺失,通过培训和实践,每栋每天的完全都是按照《栋舍日常标准化周检查表》栋长检查鸡群、水线、料线、机电、卫生等,召开日例会、周例会、月汇报,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
人员管理的难点和核心,在于责任心和执行,为什么好的制度和流程在有的场不能有效落地发挥价值,根源在于没有数据化和量化工作质量和效率,没有公平公正公开的奖励和激励机制。有些场,看似工人成本很低,但是高死淘、高峰短,甚至上不了80%,鸡场焉能挣钱,越赔钱,越低绩效,当蛋价长期低于成本价,鸡场的经营势必举步维艰。
除了人员管理还有采购管理、财务管理,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和监督机制,特别是老板投资、聘用场长的规模鸡场,是很容易出现管理漏洞。这里就不再赘述,只强调下鸡群的生产管理。各位养殖经营者应该密切注意养殖中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严格要求、认真操作,细致化管理好各个方面。唯有这样,养殖才能成功,唯有这样养殖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益,所以说养鸡成功与否不在鸡苗上做“文章”,要在管理上下功夫。产蛋上不了高峰,首先还是自身多查查原因,以防下一批鸡重蹈覆辙。
对于今天小仙女的分享,你有什么收获吗?希望这些对大家有帮助哦。欢迎留言探讨,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