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没病,心里无事,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2019-12-16     好文章阅读

生过病的人都应该听过一句话,那就是“无病一身轻”。

  人都是从年轻慢慢走向衰老。年轻时候,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年老时候,身体各项机能都走下破路,才明白身体健康是多么的重要。

  年轻时候,肆意挥霍自己的身体,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今天单位聚会,明天同学聚会,后天同事聚会……于是身体发出了警告,体重超标,皮肤变差,“三高”也来了,这时候开始后悔了,有了可以享受的资本,却丢失了享受的能力,可以说是人间一大悲剧。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人不管在失意还是得意时,都要保持身心健康,不惊不喜。

  古人有一句相对文雅的话,“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表达的是同样一个意思。东山再起的资本是身体得行,能够经得起折腾。

  人既然活在世界上,难免会有七情六欲,生活中衣食住行,不做事是不行的。“心里无事”说的并不是把一切都不放在心上,而是指那种不被生活琐事所征服,不被它牵绊,在忙碌的日子中还能保持心态平和、心灵自由,那无疑对健康是有很大帮助的。


  心里无事是一种养生的的生活习惯

  养生不是无事,而是懂的生活真谛,用实际行动品尝生活的真味,不会因生活忙碌而迷了心神。

  着名作家林语堂曾说:“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然而,偏偏有很多人把生活的全部等同于“生产”,无端地忙碌、紧张。因为忙,很多人连坐电梯都会嫌慢,早就没有了“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的恬静。

  现代生活的主旋律少不了“繁忙的奔跑”,但悠闲却是生活中“悠然的散步”,是在长途负重跋涉后身心彻底放松的休憩。

  如果真觉得累了,在周末,远离喧嚣,独自品茗读书远足也好,与三两好友把酒言欢也罢,干点自己真正打心眼里喜欢的事儿,千万别勉强自己。


  心里无事是一种达观乐天的心态。

  古人云:“心中无事一床宽。”唐代高僧无门慧开禅师曾经劝人要做到心中无事,认为这样才能生活得心情舒畅,轻松自然。

  他有一首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人世间随时都有自然的美景,春天百花争艳,可以陶冶情操;夏天习习凉风,给人带来凉爽;秋天月光皎洁,令人心旷神怡;冬天白雪皑皑,给人以冰雪高洁的遐思。

  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保持一种达观乐天的心态,则一切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心里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

  心中无事其实就是沉静下来的心态,是从容的生活态度。


  心里无事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境界。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人再也体会不到修身养性的境界。这种修身养性,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它强调的是对身外名位、功利的淡忘;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馨,它呼唤的是对友谊、亲情的回归。

  一个人活在世上,在一定程度上活的是一种境界。境界有高有低,如果你心里无事,心中没有烦恼挂碍,你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欢乐,你也会感到在世间处处都充满温馨。

  但是要达到“心里无事”的境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烦恼,绝对一帆风顺的人生是没有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如婚恋失意、丧亲之痛、怀才不遇、生离死别等等各种人生的磨难。这些令人烦心的事经常会让人难以开怀。

  不要妄求,不为那些不切实际的愿望而放心不下;活在当下,不为过去的事后悔,不为将来的事焦虑;遇到别人中伤,学会忍辱宽容,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

  做到这些修身养性的具体要求,也就达到了“心里无事”的境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KCMEG8BMH2_cNUg4Ka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