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南段大桥
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列斐伏尔指出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使得城市成为全球性矛盾表现最突出、最尖锐的地方。或许艺术能够作为一种止痛剂暂时缓解城市问题,等待人们想出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办法。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在9月底亮相杨浦滨江,杨浦滨江南段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向广大市民开放。这是否可以为人类带好美好生活?以下是“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于奇赫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在2007年发表了《世界人口状况报告》,称2008年全球67亿人口中将会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转眼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城市人口增长的势头仍然强劲。柏林自由大学全球史和拉美史教授迈克尔·戈贝尔(Michael Goebel)称,100年以来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事情,或许就是城市化进程了。城市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而国际房地产服务和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在2018年发布的白皮书称,北京和上海在2023年有望跻身十大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世界一流城市。
毛麻仓库对岸的东方明珠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北京和上海具有相似的城市化进程,第一部将农业逐渐转移到远离城市的郊区,但仍然发展农业以保证有重组的农产品供应城市生活需要;第二步重点发展工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建造住宅楼;第三步是将工业逐步迁出城市(如首钢和宝钢),发展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等第三产业。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列斐伏尔指出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使得城市成为全球性矛盾表现最突出、最尖锐的地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贫富差距、交通拥挤、环境污染、高房价等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社会问题,或许艺术能够作为一种止痛剂暂时缓解城市问题,等待人们想出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办法。
杨浦滨江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仅仅依靠美术馆中的艺术作品显然是不够的,艺术需要占据城市中更多的空间来吸引人们的关注。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已经在9月底亮相杨浦滨江,杨浦滨江南段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向广大市民开放。2019空间艺术季立足上海市政府提出的“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开发战略,用两个月的时间通过1个主展、13个实践案例展、13个联合展和100多场公众活动来探讨“滨水空间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这一世界性话题。
SUSAS开幕式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本届空间艺术季以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为主展场,原上海船厂旧址地区(包括船坞和毛麻仓库)作为主展馆片区,邀请到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发起人与艺术总监北川富朗先生担任总策展人,以“相遇”为主题,分别从“空间艺术”和“规划建筑”两大版块展开。东京大学副教授、建筑师川添善行先生担任空间艺术版块策展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创建院长、博士生导师阮昕教授担任规划建筑版块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博导章明担任空间艺术季总建筑师。
SUSAS展场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北川富朗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的地位应该是像一个城市的地标一样,具有当地的特色和指示性的作用;其次,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具备供公众观察和感受的各种角度的,是和它周围的气候、土地,或者是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公共艺术是可以持续不断得存在在城市生活中。因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江河、海洋其特殊性,即许多江河在这里会和最终汇入大海。所以本次展览主要还是选择以历史和视角和中国和世界的交流这两个角度去选择艺术作品的。
北川富朗先生在现场导览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在杨浦滨江的公共空间中,刘建华的《天外之物》将从天而降、瞬间下落的雨滴凝固,用雕塑化的语言从自然中抽离出一个纯粹的造型。浅井裕介(Yusuke Asai)在创作《城市的野生》时许多市民也在他的指导下加入创作,共同用白色颜料描绘了大量丰富的动植物图案,让单调的江边显得生机勃勃。大岩•奥斯卡尔(Oscar Oiwa)的《时间之载》是在用玻璃制成的船上,将上海市市花白玉花栽种在类似考古学底层的土壤上,意在探索上海扎根于多种文化的自我认同中。费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起重机的对角线》引导人们从特定地点观看江边三座起重机错位出现的白色平面图形,让住在附近的市民在熟悉的景物中找到一种新的体验。这些结合具体公共空间创作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将永久保留于滨江岸线,在这些作品之间还分布着电站辅机厂、新一棉、制皂厂、杨树浦煤气厂、杨树浦发电厂等百年工业遗迹。这样由艺术勾勒而成的杨浦“近代工业的摇篮”,成为见证当代艺术与市民日常生活融合共生的城市文化景观。
天外之物,不锈钢、夜光漆、镭射灯,高2000cm,刘建华,2019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起重机的对角线,白色油漆,尺寸可变,费利斯•瓦里尼,2019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城市的野生,溶着性白线橡胶色,尺寸可变,浅井裕介,2019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城市的野生》细节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黄浦货舱,红色油漆、钢,理查德•威尔逊 2019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自由方块–方块花园,黑色颜料,尺寸可变,埃斯特-斯托克,2019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一个人长时间地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会形成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乃至于偏见;所以往往需要用一个外来者的眼光,才能发现当地被忽略的魅力和特色。所以本次空间艺术季邀请了一些上海本地与外地的艺术家在这里进行对话,激发出一些灵感并传递给观者。在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毛麻仓库二层,殷漪的《向西》是以苏州河上的四川路桥为场所创作的一个声音影像装置,而当你走在艺术家设计的回形桥面时,会感受到处于同一时空带来的观看体验。邱加《等待命名的景观》从上海被淘汰的废弃旧式木制家具中,在一种对抗的逻辑下将之打散、重置、组合并在空间中重新放置,使“物”本身成为位置。胡为一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景观和住民的生活状态,在红砖墙围起的半开放空间里呈现的三件影像装置作品。其中的《风的规范》是用杂草暗示风的运动轨迹,而风的运动则是遵循红绿灯的指示。冯晨《光的背面》透过声音控制百叶窗,让观众在百叶窗的快速闭合中看到黄浦江以及对岸的风景。汤杰的《中心说》是一个由金属椭圆片悬挂排列构成的装置,当它感应到有人靠近时、中间的圆片将水平旋转带动整个双锥体的运动。这个过程就像是上海这座城市向周围世界发出信号、传递能量与动力的过程,将抽象的文化现象以具象的方式呈现。除此之外,还有管怀宾、杨牧石、程然、何翔宇等16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借上海16个行政区的数字构成了“上海16景”。
光的背面,控制器、舵机、铝制百叶窗,尺寸可变,冯晨,2019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流动之物,马赛克、水泥、LED显示屏,800cm×1100cm(地面部分),毕蓉蓉,2019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中心说,金属、电子元件、绳,尺寸可变,汤杰,2019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等待命名的景观,编号2019.001/D:300x210x117cm,编号2019.004/D:300x220x122cm,编号2017.027/V:270x115x90cm,木材、钉子,邱加,2019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风的规范》,影像,7'10,胡为一,2019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红移,木框、玻璃、纸本水墨、线、灯,尺寸可变,刘毅,2019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本届空间艺术季总建筑师章明在阐释主题“相遇”时,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艺术和公共空间的相遇,让艺术品成为公共空间的一个有机的部分、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与艺术性。其次是当下与历史的相遇,让新介入的公共艺术作品既保持着对杨浦滨江工业遗存的尊重,同时又以一种清晰可辨的方式避免和既有环境的附着与粘连,与之形成比对性的并置关系,将这些过去转向未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人与人因借艺术主题的相遇。曾经居住在杨树浦路附近的居民实际上是临江不见江,整个滨水用地更多的是提供给了工业;但是随着整个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能够真正做到还江于民,让这些空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场所。
毛麻仓库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杨浦滨江 图片来源:SUSAS执行团队
从2015年徐汇西岸飞机库,到2017年浦东民生码头8万吨粮仓,再到2019年杨浦滨水工业遗存带,我们看到上海不断地挖掘城市空间的艺术气质并营造城市温度。诚然,当代艺术吸引社会关注并且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可以从一些美术馆、双年展和大地艺术季中看到,但是艺术不应该被经济利益捆绑并工具化,艺术还是更应该关注具体的人的生存状态。艺术评论家姜俊引汉娜·阿伦特的观点说道:
对于艺术的讨论比艺术作品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仅停留在艺术作品上,它在整个人类的共在关系中不应被看成一种客体的物,而是应该成为中介,来链接我们身边的一切,并打开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创造复数的人之间的无限互动之可能……我们认为,艺术的公共性正是应该在这一共同存在的维度上展现,在互相的对话中,用更多的耐心促使一件件作品变成开启一个个公众话题的钥匙,使得那些没有被我们看到的东西被看到,没有被听到的声音进入耳膜,使得未曾进入思考的东西进入思考。
上海空间艺术季为艺术家讨论城市化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观看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时,开始对城市生活展开理性的反思。
关于作者
青年艺术评论家于奇赫
于奇赫,青年艺术评论家。主要从事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物质文化与博物馆学的研究,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南通。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于奇赫 责编/yyc)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超越时空的对话——吴为山雕塑作品展”
云自在 高云作品展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
“摄影180年在中国”
倪有鱼:∞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