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这个道理,无论我们说多少,都是在和孩子对牛弹琴

2019-11-04     沛泽妈读心理

你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上学快迟到了,你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你书包呢?你的外套怎么还没穿上?你已经磨蹭半个小时了,马上要迟到了,快点吧,我的小祖宗!”可孩子呢?转身去了卫生间,漫不经心地说:“我先去趟厕所。”你在卫生间门口等了5分钟,忍不住推门进去,却发现孩子坐在马桶上发呆…

检查孩子作业时,发现孩子做错了一道数学题,你耐心地给孩子讲了一遍又一遍,孩子还是一脸茫然地望着你,那表情分明在说:“妈妈,你讲的是天书吗?我怎么一个字都听不进去啊?”你对孩子咆哮地吼道:“你到底有没有听我在讲啊?”

孩子有一个坏习惯,每次喝水都喜欢将水含在嘴里好一会才会咽下去,有时还会不小心把水喷出来,你已经记不清和孩子讲过多少次,“这种行为很恶心,把水咽下去。”结果呢?他还是老样子,孩子好像是猴子派来故意整我们的。

这样的生活片刻,你我都不会陌生,我们那么地谆谆教诲,孩子却油盐不进,我们与孩子之间好像对牛弹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习惯将其归咎于孩子的错,孩子不懂事,不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其实是因为我们与孩子不同频。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同频共振”,是指具有同样频率的东西会产生共振,也会产生共鸣或走到一起,这是由物理效应引申而来的,现在也被运用到了个人的思想、意识等方面。简单地说,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是因为我们和孩子没有处在同一个频率上,只有我们处于同一个频率中,我们说的话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乔哈里视窗:扩大公开区域,保持与孩子同频

有一个著名的沟通漏斗理论,说的就是沟通率下降的问题,大意是这样的:你心里想说的有100%,嘴上能说出来的有80%,别人能听到的有60%,别人能理解的只有40%,而最后付诸行动的就只剩下20%了。

也就是说,不是我们把心里想的内容传达出来,就能让孩子百分之百的吸收并付诸行动,所以我们说出来的与孩子做出来的相差十万八千里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说的和孩子理解的偏差变小,让孩子付诸行动的概率变大呢?乔哈里视窗理论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乔哈里视窗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共同提出的一个理论,乔哈里视窗把人际沟通比作一个窗子,被分为4个区域:公开区、隐私区、盲目区和潜能区。

公开区就是我们和孩子都了解的区域,隐私区就是我们自己知道,孩子不知道的区域,比如做父母的辛苦,良苦用心等;盲点区域就是孩子知道的,但我们不知道的区域,比如,孩子做作业磨蹭不是故意的,而是他学习上有困难等。潜能区域就是我们与孩子都不知道的区域。

要让孩子听进我们说的话,就必须让我们与孩子保持同频,如何保持同频呢?就是不断地缩小隐私区域与盲点区域,使得公开区域得以扩大。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家长首先要向孩子敞开心扉

中国的家长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感情,往往会对孩子默默地付出,不计回报,可父母不对孩子讲,孩子可能体会不到父母的不容易,他自然就不会理解父母。如果我们敞开心扉,主动和孩子沟通,讲一讲自己内心的想法,那么,孩子就会更好地理解我们。

昨天,二宝哭闹着想要一把黄色的手枪,而那把手枪让他拿到了幼儿园里,我告诉二宝:“枪在幼儿园,明天去幼儿园拿。”可三岁的二宝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是一个劲地喊:“我要黄色的枪。”我抱起哭闹的二宝,安抚他的情绪,跟他讲道理。

站在一旁的大宝就生气地说:“妈妈,你就是偏心,我要是犯了错误,你就不会用这样的语气和我说话。”半个小时前,他一边看书一边吃牛肉干,被我批评了,现在依然耿耿于怀。

当时听到大宝说我偏心时,我心里是非常难过的,我拉过大宝对他说:“你快9岁了,可弟弟只有3岁半,有很多道理弟弟不懂,他犯错误并不是故意的,但你不一样,你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而且很多事情你明知道是错误的,还继续做,比如边吃牛肉干边看书,非常不卫生。我当然会十分严肃地批评你,批评你并不代表我爱你就比弟弟少。你明天就要考试了,妈妈放下了工作,陪你复习功课,弟弟只能一个人玩玩具,这不是爱你吗?你说我偏心,我心里十分难过的。”听我说完,大宝有些惭愧,“妈妈,对不起,我其实知道你爱我。”

2.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很多时候,我们批评教育孩子,总认为我们的做法是对的,是为孩子好,可孩子真的是这样认为吗?他认同我们的观点吗?如果不认同,我们说得越多,孩子越反感,我们的沟通越不在同一个频率上。

我们常说真心换真心,我们主动与孩子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有一段时间我家大宝痴迷网游,总偷着摸着玩游戏,教育他多次后,依然改不掉。我非常生气,认为孩子不争气。

一天我又发现他在玩游戏后,我拉着他坐了下来,先和他谈了自己对网游的看法,告诉他我并不反对他适当玩游戏,但不能没有节制,占用了学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大宝哭着说:“妈妈,我也想改,可我改不了,你能帮帮我吗?”

这样的沟通让我意识到孩子不是没有努力过,只是他克服不了诱惑,这说明孩子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并不是没有进取心的。当我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孩子时,我在教育孩子如何摆脱网游时,就会多了很多耐心,多了一些陪伴,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他。

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矛盾的根源在于沟通不畅,导致各说各话,谁都不理解谁,谁都觉得对方不对,唯有沟通,增加彼此地了解,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沟通才会更有效,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FcaO24BMH2_cNUg4d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