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做加减法 玉屏搬迁群众乐定新居

2020-04-02   铜仁新闻网

近年来,玉屏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战略,让不少群众走出大山走向城市,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但如何让搬迁群众“稳下来”,成为新市民,成了玉屏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民生事业。如何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玉屏通过“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铺就了幸福之路。

住房+工作,日子越过越舒服

春日迎着和暖的阳光,笔者来到玉屏康华社区沪昆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崭新的楼宇、整洁的路面和完善的设施,处处充满着现代化生活的气息。

走进该小区高芳彬家,客厅很是敞亮,崭新的沙发和烤火炉排放有序,经过4年的居住,高芳彬早已融入了“城市人”的生活。

“看,这就是就我以前的家。其实,也不能称之为家,因为房屋早已倾斜不能住人,每次回家都在同村的哥哥家居住。”执照墙上的照片,高芳彬对笔者说道。

今年53岁的高芳彬是玉屏新店镇老寨村高家组人,小时候因为一次意外左脚被截肢,20岁从卫校毕业的高芳彬便远离家乡四处漂泊,但因为自身残疾的原因,高芳彬只能做一些手上操作的工作,进厂开过机床、做过缝纫和电工。每次回家高芳彬都是匆匆一瞥,因为家里的老屋因为年久失修早已无法居住,所以回家后高芳彬只能借住在哥哥家。

“没有想过修房子,修房子需要大笔钱,所以想都没有想过。”高芳彬笑着说。

2016年4月,高芳彬搬迁至了如今的沪昆移民搬迁安置小区。一套60平的房屋,让高芳彬在外务工后有了归宿地。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高芳彬在外工作也越来越难。2019年,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了高芳彬的实际情况后,推荐他前往太仓工厂务工。

“厂里有宿舍和食堂,生活很方便,而且工资也不错,一个月工资也有3000多元。最主要的是我又找到工作了!我们年纪大了进厂真的很难,再加上自身残疾的原因就更不好找工作了,如今社区工作人员帮我找到了工作,我还要什么不知足的呢?”对于社区工作人员帮助找到工作,高芳彬很是感激。

今年遇到疫情,高芳彬没有出去工作便主动到小区的防疫卡点帮忙,他笑着说:“国家政策好我们住上了新房,社区工作人员又帮忙给我找到了工作,我也想进自己的力量为小区做点实事。”

据悉,康华社区沪昆移民安置点的搬迁群众主要来自朱家场镇、新店、平溪等地,这里居住有721人。为了让搬迁群众更好地“稳”下来,社区工作人员对于搬迁进的群众做了入户登记和调查,并根据群众的意愿和能力向其推荐就业岗位。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群众,安置点多次组织技能培训,截止目前康华社区沪昆移民安置点共有286人就业。

创业+“四点半课堂” 日子越过越幸福

“老板洗哈车。”

“要得,停这边来。”

……

在玉屏县城的顺航装饰洗车店内,我们见到了梁昌,此时他忙碌的在店内来回穿梭着。

出生在朱家场镇大兴村大土角组的梁昌今年38岁,从最开始的帮别人打工洗车,到后来的去上海等地进厂,再到最后的回玉屏自己开洗车店他历经了21年的时间。

“其实创业是搬到了移民小区后才有的想法。因为以前家没有在县城,自己有很多顾虑,也就没有考虑自家创业这些。”说到自己开的洗车店梁昌笑着说。

2016年底,梁昌搬进了如今的沪昆移民安置点。在县城有了居住地,剩下的就是找一份工作维持自家的生活。

梁昌说:“你不能靠等呀!国家政策好,工作人员对于我们很是关心,我们不能做懒人。我自己年轻所以想创业闯一闯,再加之以前做过洗车工,所以就想到了开个洗车店。”

2017年,梁昌在玉屏开起了洗车店,夫妻二人一天就在店里忙碌,小孩就在安置点附近的小学读书。时间忙的时候,梁昌就会把小孩送到康华社区内的“四点半课堂”学习。

“有时候店里太忙了就没法照顾小孩,所以一有空就会把小孩送进‘四点半课堂’学习,在那里他不仅能把作业完成了,还能学到很多课外知识。”梁昌对于社区里开设的“四点半课堂”很是满意。

康华社区的“四点半课堂”于2018年9月底成立,“四点半课堂”的志愿者均是社区工作人员、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大学生等。“四点半课堂”的开设解决移民新区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实现了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无缝对接,为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

围绕如何铺就搬迁群众的幸福路,康华社区工作人员以办实事,懂民心为出发点,让搬迁群众真正的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幸福之路做加减法 玉屏搬迁群众乐定新居

康华社区支部书记潘世程说:“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这场硬仗,康华社区全力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质增效,让新市民慢慢地融入城市新生活,过得越来越幸福。”(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