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熊猫还濒危!曾被吃货追捧的穿山甲,或是肺炎病毒直接来源

2020-02-11   电商报

据统计,如今新发传染病中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说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

而最近的20年内,SRAS冠状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以及目前正在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都是因为人类食用野生动物而爆发!

新冠病毒中间宿主:穿山甲

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陈焕春召开发布会称新型冠状病毒最直接来源极有可能是穿山甲!

因为目前在穿山甲身上发现的毒株与目前感染人毒株基因序列相似度高达99%!当然这个这个相似性还在有待观察、对比,因为新型冠状病毒也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宿主。

在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爆发之后,人们刚开始以为另外一场SARS。

而科学家在1月7日将病毒分离出来后5天内将基因序列信息吃透并公布,人们发现这一病毒的基因序列与2003年的SARS冠状病毒有20.5%的差异性,并且和过往已知的所有其他病毒相比,最高的相似度仅有88%。

之后,1月18日,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等人的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nCoV-2019)与云南中华菊头蝠上检测到的蝙蝠冠状病毒RaTG13基因组一致性达到了96.2%。

可见RaTG13与nCoV-2019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与其他SARSr-CoVs形成明显世系,有相对独立的分支。

而后就是在2月7日,与感染人的毒株基因序列相似度高达99%的病毒在穿山甲上被发现。随着新冠病毒来源的研究到这里,我们至少看一看到一条病毒的传播、感染途径:蝙蝠——穿山甲——人类。

全球冠状病毒之源:蝙蝠

这样一条病毒传播途径最近20年内的几场爆发在全球的传染病途径十分类似。

1999年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流行的尼帕(Nipah)病毒传播途径:蝙蝠——猪——人类;

2002-2003年,在中国流行爆发的SARS病毒传播途径:蝙蝠——果子狸——人类;

2012年在中东流行的MERS冠状病毒传播途径:蝙蝠——单峰骆驼——人类;

1976年到2014年间在非洲不时出现的埃博拉病毒,据证实其病毒自然来源也是蝙蝠,而中间宿主可能是猴子、猩猩、老鼠等动物。

而为何蝙蝠成为众多在人类间爆发的传染病的病毒源头?

“蝙蝠”是“翼手目”的俗称,最早出现在5900万年前,目前全球有蝙蝠种类有19科185属962种,其种类占哺乳动物物种数的20%,仅次于啮齿类动物的第二大类群,如此庞大的遗传多样性让它是最成功的哺乳动物之一,而另一个物种应该算是人类。

蝙蝠感染了病毒后不会出现发烧发炎等反应,而是以飞行的高代谢的体温达到类似的效果,而其DNA的超强修复能力弥补高体温带来的副作用!

这一其独特的免疫系统导致它能携带多种病原体的同时自身不发病,且又因为喜欢群居,庞大的种群保证了病原的长期流行和维持。

早在二十年前,科学家就已发现蝙蝠是多种病毒的天然宿主,携带多种多样的病毒基因库。

2017年一项发表在《病毒进化》(Virus Evolution)杂志上的研究显示,蝙蝠是全球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人们在蝙蝠身上发现超过100种不同的冠状病毒,且超过98%的蝙蝠都携带这些病毒,而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 ,简称CoV)是一组能够导致人类和动物发病的病毒。

蝙蝠身上的所有分泌物,包括血液,尿液和粪便甚至唾液与掉落的毛发都可能携带这些病毒,因此小蝙蝠一生下来就是下一代的毒王。

但其实我们不需要担心蝙蝠传染问题。由于蝙蝠昼伏夜出的习性,且大多栖息于森林和岩洞,即使携带如此多病毒,蝙蝠也很少将病毒直接传播给人类。

它们身上的病毒往往是通过果子狸、獾、穿山甲、猪、骆驼、黑星星等动物被带到了人类世界,进而感染野生动物市场的从业人员以及喜欢尝鲜、爱吃野味尝鲜的人。

这些年,吃野味已经成为中国新兴富有阶层虚荣性摆阔消费的一个关键部分,而正是因为这些人十分热衷于吃珍稀野生动物,让众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被人们吃到快灭绝的“穿山甲”

以前以前大家一提到濒危动物,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大熊猫,单从种群密度来说,如今国内穿山甲可能远远低于大熊猫

中华穿山甲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喜欢在坐北朝南的地方打洞。

它们每年只生一胎,孕期在318至372天之间,一生就繁殖十头左右,一旦遭受破坏种群恢复就非常慢,而圈养的穿山甲的死亡率非常高,导致其难以进行商业化养殖。

上世纪60年代,穿山甲广泛出现在中国南方丘陵山地,那时穿山甲主要用作中药的药引,价格在海南每头才卖2元。

改革开放后,穿山甲的食用和药用量明显剧增,于是猎人们开始大范围的捕猎穿山甲。以广东省英德市联山村为例,到上世纪80年代末,方圆100公里范围内至少捕捉了5000头以上。

抓的抓,吃的吃,于是就没有了。

到1998年,第一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显示全国野生穿山甲仅有5万头左右,数量比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下降了88~94%,在中国已经“商业性灭绝”

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穿山甲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吴诗宝团队,在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20多个保护区对1000多名老猎人、村民、护林员等人调查得知,过去几年仅有1人云南临沧看到过一次穿山甲。

如今中华穿山甲已被被列为“极危”,距离灭绝一步之遥,唯一的野生稳定种群在中国台湾,剩下的地方穿山甲即便还存在也已没有任何成规模的种群。

于是,穿山甲的价格也是路开始飞涨,每斤100多、400多,2010年更是涨至每斤1000元以上,价格的飞涨也导致非洲、东南亚穿山甲大量走私到中国、越南。过去10年间,仅中国查获的涉及穿山甲案件,就表明每年9000只穿山甲走私。

据世界自然基金统计,仅在2011至2013年,全球被捕杀、走私的穿山甲在11.7万至23.4万之间,穿山甲也成为全球非法贸易最多的哺乳动物。

因此在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8种穿山甲从CITES附录二物种调升至附录一,明确规定禁止其国际性交易,而把大熊猫从濒危降级为易危。

而这些年,因为国人对于珍稀野生动物的追求,中国犀牛、高鼻羚羊、白鹳、镰翅鸡、滇螈等著名物种已经基本灭绝。

而正是因为人们对野味无节制的追捧,让十七年前经历过的灾难十七年后卷土重来,而这或许是自然界一种对人类的报复吧!

作者:金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