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
唐玄宗
玄宗书法
唐玄宗擅长书法,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多产的书法世界里占有一定地位。
唐窦臮《述书赋》云:“开元应干,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
《古今法书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传世书迹很多,以《鹡鸰颂》《石台孝经》《纪泰山铭》等最为有名。
01《鹡鸰颂》
《鹡鸰颂》,疑双钩本,或出自宫廷书手。纸本,纵26厘米,横192厘米。行书,40行,计337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看长图
钤有“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部曲将印”、“晋府图书”、“吴廷”、“石渠宝笈、“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曾经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吴廷、清内府等收藏,后有蔡京、蔡卞以及清人王文治等人跋。
《鹡鸰颂》书法萧散洒落,丰厚腴美,给人行行淳厚之感。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黄山谷称:“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
将此帖与太宗《温泉铭》、《晋祠铭》对比,的确能见其相承关系,但太宗清劲,玄宗遒婉,风格还是有异。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细观《鹡鸰颂》,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师承历代宸翰之风。
历代评论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此帖云:“结构精谨,笔法纵横”。
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云:“字径寸许大,遒劲峻爽,神气逼人,盖法文皇大令”。
清梁巘《承晋斋集闻录》云:“顿挫提空,得褚之趣,开米之门”。
清吴其贞《书画记》亦云:“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野气”。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
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另外玄宗的隶书也是自有一派特色的。
02《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刻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李亨篆额。高620厘米,共4面,每面宽120厘米。书法工整,字迹清新,秀美多姿。此碑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方额、盖石、顶上等均做了非常艺术化的处理,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
人们通常称石台孝经碑为西安碑林第一碑。这不仅因其是碑林第一迎客碑,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于一身:碑文,文帝孔子所撰《孝经》;唐玄宗以隶书抄写;由唐肃宗题写碑额。此碑也为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千古爱情佳话拉开了序幕。
历史故事
公元713年,临淄王李隆基以两次兵变,杀伯母韦皇后,诛姑姑太平公主,立父唐睿宗,后又黄袍加身,史称唐玄宗。为避“名不正言难顺”之讳,以确保帝位,他宣布以“孝”治天下。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玄宗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部,让子弟精读勤学,并于第二年亲自书写《孝经》,刻碑以示天下。
据说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爱上亲儿子寿王的王妃杨玉环,以致日思夜想,茶饭不思。高力士灵机一动,劝李隆基令各位皇子研读《孝经》,以启发寿王以孝道为重,献出玉环。李隆基欣然采纳,并对诸皇子解释说:“孝之精义乃在于顺,顺者,以父母之愿为己愿,以父母之想为己想。”希望寿王有所感悟。同时,高力士进一步谋划,令杨玉环自荐为道士。免去寿王妃的身份。天宝四年,玄宗立孝经碑后,诏玉环还俗,册封贵妃。
《石台孝经》 节选
03《纪泰山铭》
《纪泰山铭》,亦称《东岳封禅碑》、《泰山唐摩崖》,位于泰山大观峰。削崖为碑,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九月,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的铭文。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铭文隶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x25厘米。额题“纪泰山铭”竖列2行4字,字大45×56厘米,隶书。
《纪泰山铭》
《纪泰山铭》 局部
(声明:传播收藏知识为宗旨,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