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文山人的记忆里,有个老地方风景特别优美,每天到此休闲散步、观光赏景的市民络绎不绝,这就是文山城东五子祠旧址旁的“学海”。
上世纪八十年代
乘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学海旁边新建了文山州图书馆,四层的主体大楼高大庄重,八角形的屋顶用金黄的琉璃瓦装饰,飞檐斗拱,气度不凡。学海周围杨柳青枝,池里莲叶翠盖、荷花盛开,鱼儿在清水里悠哉游哉,煞是怡情悦性。池中构筑了两座湖心亭阁,用九道曲栏回廊连接,更显精巧别致,气派新潮。从此“学海”旧名,渐渐被人遗忘,被人们形象地赋予“九道湾”的雅号。
追根溯源,“九道湾”最初名叫“泮池”,它与池畔的庙宇相依相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公元1615年,明朝万历年间,龙氏25代教化领主龙上登,上京城袭职时,遍访京都名宿鸿儒,学问大有长进。回乡后即将文山城东龙氏宗祠改建为圣庙,祭祀孔子,率乡人行塑望礼。从此边陲愚蒙百姓开始攻读诗书、学习礼仪,此开文山文化教育之先河。
1667年,即清康熙6年,首任开化知府刘欣,在龙上登的圣庙旧址上兴建孔庙大殿及附属设施。1695年,开化知府李锡在孔庙前空地上开挖方圆五十丈的“泮池”,这就是如今“九道湾”的最初模样。
古代为何在孔庙前都要修凿泮池呢?
这里有个典故:春秋时期,鲁国君主鲁僖公重视教化,曾在名叫泮水的河边设泮宫,请孔夫子在其中教授学生。从此孔庙前修筑泮池成了规矩,象征儒家学说教育的延续和对孔夫子的景仰。
清朝两百多年间,文山的官吏士绅把筹资扩建孔庙当成头等大事。当时的开化孔庙在滇东南一带享有名望,各地的儒生学士,纷至沓来聚集到此,接受孔孟学说、科举应试、诗词书法等高雅教育。每到孔子圣诞及重大节令,各级府衙官员都要率百姓在孔庙举行祭祀活动。
1884年,为抗击妄图侵略我南疆的法国军队,云贵总督岑毓英奉命到开化府部署军务,见开化孔庙建在地势低洼之城东,为进一步发扬光大孔儒思想,加强边疆百姓的文化教育,遂主持将孔庙移至文山地势高昂的开化总兵府邸旁重建。孔庙搬迁后,往日辉煌庄严的庙宇,因无人问津,疏于管理,逐渐沦为断壁残垣,庙宇内外到处是荒芜野草,成了放牧马匹的场所。
1886年,上京应试名列一等的乡人龚发举,因奔丧而回到文山。龚发举文思敏捷,能撰文,善书法,通韵律,工诗联,经地方士绅推荐,被开化知府聘为“开文书院”讲席。龚发举任职后,每有闲暇,便到孔庙旧地闲游,看到一派衰败景象,痛心疾首、寝食难安。遂遍访文山乡绅士林,征询、商议修复庙宇,经众人赞同,龚发举即拜见开化镇总兵覃修纲,请求资助财力更新此庙。覃修纲慷慨捐出廉奉银数百两,受此鼓舞,乡人也争先恐后出钱出力,共筹积到款项二千多银元。经大家同心协力,辛劳操持,庙宇终于修复一新,比往日的孔庙更恢弘。
从此庙宇改称为“五夫子祠”,将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位理学大师牌位供奉于内,逢圣节皆顶礼膜拜、祭祀香火,五子祠逐渐演变为文山地区文化教育中心基地。
孔庙搬迁了,但泮池是搬不走的,改称为“学海”。当时学海周围广植榕柏垂柳、花卉藤萝,环绕池畔有林荫小道。春来岸柳吐青,盛夏芙蕖满池,秋天金桂飘香,冬天梅树绽朵。每当云暖风回,池上鱼跃鸢飞,鸟声不绝于耳。垂柳岸边,石阶桌旁到处是朗朗读书声。池畔还建有“君子亭”,专供文人学士在内饮酒赏景、吟诗作对、挥毫泼墨。
五子祠及学海规模逐渐完善,为其倾注心血的龚发举欣然命笔,撰写了《新建五夫子祠碑记》,勒石镌刻,永世长存。龚发举还撰书了《五子祠长联》,悬挂于五子祠大殿之上。五子祠长联达190个字,比孙髯翁大观楼长联还多10个字,为七乡第一长联也!联曰:
上联:此地属三长官,带河襟山,应数句町名胜。自先辈经营圣域,率乡人礼拜前庭。棫朴菁莪,造吾邑二百载英才之盛。忽而雕墙峻宇,忽而蔓草荒烟,感其事者,每慨乎桑田沧海。然发抒兴致,面面皆宜。请看那:螺峰西拥,雁塔东高,凤岭北横,龙江南下。
下联:于今祀五夫子,馨香俎豆,实接孔孟渊源。赖诸君大启贤门,不数年恢复旧制。廉洛关闽,开后儒亿万世理学之宗。或则花里寻师,或则竹中问友,登斯境者,恍得之鱼跃鸢飞。况梳溣性灵,时时可领。莫负他:杨柳春疏,芙渠夏满,桂林秋洁,榕树冬青。
上联感慨文山数百年兴衰浮沉之巨变,歌颂文山四方美景,缅怀对家乡热爱之情;下联阐述修复五子祠的目的,表达对孔孟伦理的崇敬,及对文山百姓接受启蒙教育的期盼。《五子祠长联》是文山珍贵的文化遗产,多年来深受文山人民敬仰和怀念。
从泮池改称学海,后来又叫九道湾,三百多年来,这一泓池水,折射出文山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这里曾经是文山城区的文化教育圣地,记载了文山地区几代高等学府的沧桑变化、沉浮兴衰,培养了成千上万知识分子,造就了各行各业人才精英。
清朝年间,由于学海笼罩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便衍生出许多传奇故事。人们纷纷传说,每当池内盛开奇异的莲花,就预兆有才俊子弟走出文山,高中朝廷科举。如:道光1836年盛夏,“学海”开放硕大的一朵红莲,结果那一年秋季,文山举人李延福进京会试,高中三甲第34名进士,后官至广东崖州知府。同治1874年,学海又开两朵彩红荷花,结果那一年,李延福之子熙文高中甲戌科二甲28名进士,被点庶吉士入翰林院供职。光绪年间,学海又开几朵神奇的荷花,结果邹毅洪举人进京应试,高中进士。清朝268年,文山共培养出贡生128人、举人49人、进士6人,其中2人入翰林院供职。
桑梓先人们说,因学海通了灵性,开出神奇荷花,才征兆文山人才辈出。此说虽有迷信色彩,却反映出人们的美好愿景。其实,真正原因是数百年来,无数有识之士前仆后继,锲而不舍地重视地方文化教育的结果。
(谢隆文)
责编:骆丽 排版:曾炜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