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7月29日媒体刊登宁陕稿件一览

2019-07-29     宁陕宣传

邓庚和他的“山林宝藏”

01

通讯员 吴亚楠 “林麝,我们村能不能致富就指望它了。从小我就听说咱们秦岭山里生长着这种神奇的动物,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跟大熊猫一样地珍贵,被称为秦岭六宝。现在,我们可以进行人工养殖了。”7月8日,邓庚在央视创业英雄会栏目的舞台上这样说。

现年34岁的邓庚,是宁陕县四亩地镇四亩地村村民,他凭着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大山深处发展起了林麝养殖产业。现如今,在该县的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四亩地镇四亩地村都修建起了林麝养殖基地,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还带动了乡亲们共同致富。

2001年,邓庚因家庭原因而中断学业,从此放弃通过求学走出大山的梦想。那一年,邓庚萌生了养殖大鲵的想法,借钱购买了50尾鱼苗,在家里开始尝试大鲵养殖。由于对大鲵市场环境并不成熟,加之刚开始养殖,他并没有在养殖上面获得多大的利润。2005年,投资2万多元在家门前的河沟里拉起栅栏,购买10条种鱼搞起了大鲵繁殖,正当他满怀信心地憧憬未来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走了他精心编制的梦想,面对仅剩的2条种鱼,心里泛起了阵阵酸楚。2006年,他又四处筹措6万元资金,重新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他汲取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努力学习,攻克技术难关。通过养鸡、养羊等多种养殖,以养带养来维持养殖大鲵的日常开支和持续投入。2007年,他终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精心呵护的种鱼产出了100余尾大鲵幼鱼。随后两年,邓庚迎来了大鲵养殖的转折点,建起了仿生态繁育场和工厂化养殖场。

2011年,为了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在邓庚的组织下,成立了民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大鲵养殖技术教给养殖户们。对家庭情况较差的农户,他先将幼鱼赊销给农户,等到养殖成功、农户获利后再收回成本。

2014年,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他开始养殖林麝。

“2014年,我们在林地边建设了养殖场,办理了林麝人工繁育许可证,养上了林麝。我们在旁边的山上种植了各种林麝爱吃的饲草、中草药,为了将林麝照顾好,我请来了村子里的贫困户张大爷,让他为林麝种植饲草,安排‘一日三餐’。对有条件的贫困户,我们会把林麝寄养在他们家中,把养殖技术教给大家,我们与周边4个村的85户贫困户签订了扶贫协议,带动每户年均增收8000余元。”邓庚说。

2016年2月,他注册成立了宁陕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动植物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至目前,公司已建成林麝养殖基地3个。公司先后获得了“宁陕县创业示范企业”,“安康市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单位”,“安康市助力脱贫攻坚优秀企业”,“陕西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称号。

“如今,我们已养殖林麝300多只,种植饲草500余亩,获取了林麝颗粒饲料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件,2018年的销售额突破了300万元,今年,我们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接下来,我们打算再建一个500只养殖规模的林麝基地,建成后我们的林麝养殖总量达到800只,可年产麝香6公斤,仔麝450只。还能多带动150户贫困户脱贫。”邓庚信心满满。

“一人富裕不算成功,只有乡亲们富裕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邓庚是这样说。近几年,在全县脱贫攻坚战中,他带领公司已与5个村的85户263人在册贫困户签订了产业精准扶贫协议,带领他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吸收35户贫困户和1个村集体经济公司在园区入股385万元,分红80余万元;流转贫困户土地、林地1050亩,吸纳40户贫困户62人在园区务工,共计支付土地、林地流转金和务工工资100余万元。截至目前,累计带动脱贫50余户,人均年增收超过2000元。

邓庚先后荣获安康市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劳动模范、宁陕县脱贫攻坚先进典型、陕西省脱贫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安康日报 )

欧能高:留下来,打赢脱贫攻坚战

02

本报记者 王缠卫 通讯员 陈苗 杨卓 文/图

57岁的欧能高在宁陕县金川镇小川村当“第一书记”已经三个年头了,他两次要走,但是“走不脱”。

2017年,年满55岁的欧能高从县政协经科委主任退居二线,他主动请缨,来到小川村担任“第一书记”。当年全省大范围开展精准脱贫数据清洗,为了确保小川村扶贫对象精准,欧能高走家串户,调查研究,核实情况。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小川村准确上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

经过一段时间调研,村里的班子状况如何,党员队伍建设咋样,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发展等情况,欧能高都调查得一清二楚,连续两个月的走访群众为他做好扶贫工作理顺了思路。

贫困底子摸清了,抓产业促增收脱贫是关键。面对村级没有支柱主导产业,欧能高多方奔走,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帮扶。后来,村上有了合作社,破解了产业发展融资难题。小川村率先建立起互助基金33.3万元,受益农户达31户,组织发放脱贫贷30户133万元,争取产业发展财政奖补资金50余万元。他天天坚守在田间地头,与种植户一道整地做垄、浇水施肥。一年来,小川村各项工作有了起色。

2017年底,欧能高一年驻村扶贫的时间到了,时任县政协主席吴大芒跟欧能高谈了一次心。

“能不能克服困难,再坚持一下。”考虑到小川村各项工作刚刚起步,吴主席用商量的口吻对欧能高说。“既然领导这么说,我还是留下来吧。”面对领导的重托和尚未完成的整村脱贫任务,欧能高决定留下来。

“太感谢欧书记了,不是他我孙女就上不起学了。”何承武眼角闪着泪花说。82岁的何承武和老伴育有一儿一女,女儿远嫁,儿子去世时,孙女才两岁,儿媳妇离家出走后没了音讯。在一次走访中,欧能高了解到何承武的孙女在上高中时因故停发了孤儿补助,他先后到县有关部门收集材料,为何承武孙女重新申办了孤儿补助。

2018年10月,因为连日来加班加点工作,欧能高的高血压犯了,原以为只是老毛病,到医院开药时大夫却让他住院,原来他不光是血压高,心脏也有了问题。欧能高的父母得知儿子住院很是心疼,劝他干完了这一年,早点回家。

“心中的千言万语比不过欧书记在小川走过的千山万水,欧书记在小川吃了很多苦,把他留下来有些自私,可是小川村人民翘首以盼……”在小川村村民的请求书上,质朴的语言流露着群众对欧能高的难舍之情。

2018年末,县政协考虑欧能高年龄较大,身体有病,家有95岁的父亲和86岁的母亲需要照顾,准备安排他回机关。回家的消息一传出,小川村49名群众代表联名给县政协写请求书,签字按红手印挽留欧能高。

“我是奔六的攻坚老兵,对工作激情奔流,奔忙在脱贫攻坚一线。”这是欧能高对自己的评价。“留下来,打赢这场仗再走。”欧能高说。2019年,面对脱贫“摘帽”的关键时刻,欧能高再次选择留在他日夜牵挂、给予他诸多感动的小川村。(陕西农村报)

图片新闻-宁陕114名贫困户喜迁新居

03

7月25日,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30户114名贫困群众从深山搬迁至县城安置小区。为了庆祝贫困群众迁新居,省引汉济渭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和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专门为搬迁群众购置了家具30套、电饭煲30个。

据了解,在各级包帮部门的帮扶下,生凤村积极发展以茶叶、养蜂、天麻、猪苓、社区工厂、外出务工等形式的产业链,实现了“搬迁户至少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的目标。 记者 孙金龙 通讯员 杨宁 摄(三秦都市报 陕西农村报)

经济快讯-宁陕推进创业就业促脱

04

本报讯(通讯员 胡振兴)今年以来,宁陕县把贫困劳动力创业就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技能培训和落实就业扶贫政策,统筹做好创业就业各项工作。

该县为1102户2897名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建立就业台账,结合“扶贫先扶志”开展“技志双扶”,与校企用工有效“联姻”,实现有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应训尽训,不落一人”。全县建成新社区工厂8家,在建13家,带动就业310人,其中贫困户121人。积极配合江 苏企业来宁招聘,建立劳务协作绿色通道,有组织进行跨省劳务输出。至6月底,该县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4802人次,发放贫困劳动力创业贷款786万元,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89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583人,有组织劳务输出6000余人。(安康日报)

推 荐 阅 读

打击黑恶势力 弘扬社会正气

编 辑:曾宜玖

责任编辑:王彬焱

监 制:谭海波

关注宁陕宣传

微信号:nsxcw168

网站:www.nsxcw.gov.cn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就知道你“在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uBPQWwB8g2yegNDI5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