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立在2018年春晚上介绍的国宝《丝路山水地图》有何历史价值?

2020-01-04   林仔文玩工作室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2018年春晚上由张国立和故宫博物馆馆长共同介绍的国宝《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据报道称,地图原藏于明朝内府,20世纪30年代流出国外,被日本著名收藏机构藤井有邻馆收藏。由于图上题款被人裁去,原名不得而知。因原收藏者尚友堂在卷头包首题写了“蒙古山水地图”几个字,所以以此命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图名所谓“蒙古”,是指16世纪尚称雄欧亚大陆、仍然统治着从今天的甘肃嘉峪关以西直至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国的后续王朝,如蒙古和撒里畏兀儿诸部落(源于窝阔台汗国)、帖木儿帝国(源于察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金帐汗国)等。因此“蒙古山水地图”很可能就是原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整幅地图采用中国古地图的传统方式手卷式绘成,幅宽59厘米,长30.12米,绘于缣帛之上。由于整个地图用青绿山水画法绘制而成,所以一直被藤井有邻馆当作清代佚名青绿山水绘画作品收藏,秘不示人,日本学界也无人知晓此图。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直到2000年,中国收藏家易苏昊、樊则春造访藤井有邻馆征集中国文物,在馆内偶然发现了这幅手卷,从风格上看,或是明朝吴门画派仇英的风格。为此,他们与馆方多次谈判,最终耗资以“青绿山水手卷”的名义,征集到了这件《蒙古山水地图》。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2017年,世茂集团又以1.33亿元从藏家手中收购,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书画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先生鉴定后,认为该地图应当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花费了8年时间专门研究此图,基本弄清了该地图的基本情况。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据报道,这幅气势恢弘的《丝路山水地图》约绘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间,是一幅属于明朝宫廷的皇家地图,该图还是明代以西域为表现内容的各种地图的母本。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从《西域土地人物图》的相关记载来看,保存到今天的这幅《蒙古山水地图》只是原图的四分之三,地理范围从嘉峪关到天方(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共211个西域地名。其余四分之一被人裁切,地理范围从天方到鲁迷(时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原图长度当在40米左右。图上所标注的地名均为方块汉字,但绝大多数地名都不是汉语,而是突厥、蒙古、波斯、粟特、阿拉伯、希腊、亚美尼亚语地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丝路山水地图》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情况,从嘉峪关到天方的数千公里山川道路均用大青绿山水技法绘制而成。图中所有比较重要的城邑都画成中国式的带城门洞的四方城墙,城墙上有垛口,个别城邑画有中国式的城门楼,如哈密城;城中还画有象征民居的房屋。一些重要的建筑或地名,如撒马尔罕城外的著名的天文观测建筑望星楼也画成中式建筑。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丝路山水地图》主要用矿物颜料石青、石绿绘制,用大青绿画法,着色浓郁,装饰性强。因为使用矿物颜料,虽经历数百年而色泽鲜艳夺目,几乎不减当年。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单霁翔表示,这幅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反映了明代中国在丝绸之路沿途展开各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盛况,以实物向世界证明了在十六世纪前期西方地图传入中国前,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知识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首次揭示中国地理学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据悉,国家文物局等国家五个部委于2016年年底发布《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多次提到鼓励文物博物馆单位实施并推进授权机制,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新受世人瞩目的《丝路山水地图》或会成为今年又一新兴文物IP。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最后我们一睹国宝的风采吧

图片过大,请把屏幕横过来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