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不能种,养不能养,这让咱农民咋发展?” 在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核桃沟村,当地农民都有着同样的烦恼。
由于人均只有0.7亩耕地,加之处于水源保护区无法发展养殖业,这让靠地吃饭的农民失去了方向。
近年来,碑林区通过为该村引入新项目、发展集体产业等方式,探索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01
小山村竟然大过一个区
明明是按着导航来的,但开车两次经过都没有在路边看到,经过老乡指点,才看到几乎是悬挂在半山腰上的核桃沟村村委会。
站在村部前的小院,看到山对面的苍松翠柏,仿佛是一副宏大的壁画。
“别看核桃沟只是秦岭深山的一个小村子,但面积却是咱碑林区的两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原在碑林区柏树林街道工作,无论对碑林还是核桃沟都了如指掌,“碑林区面积23.36平方公里,而核桃沟村有44.8平方公里。到村子的9组、10组,开车要40公里,而且全是坡度很大的上坡,稍有不慎就可能翻下山沟。”
要想富,先修路。翻越秦岭的山路,自古就难于上青天。而核桃沟要想发展,最先要解决的就是路。自从2017年5月工作队正式进驻开始,碑林区组织财政资金和社会力量累计投入资金近80万元,提升改造基础设施短板,为村里拓宽了6公里的进村水泥路,安装140盏太阳能路灯,使村民出行更加方便;架设了电信信号塔,覆盖了原本手机信号死角,解决部分群众无法使用手机的难题。此外还新建了卫生室、文化广场等等……
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表示:“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解决了群众生活的一些现实难题,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还为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打下了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
02
核桃沟村引进了新项目
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帮助村民们解决了一些现实难题,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不过,说到发展产业,村里人却没有多大信心。核桃沟村地广人稀,耕地匮乏,加之处于李家河水库水源保护区,无法发展养殖产业。种不能种,养不能养,这让驻村工作队也犯了难。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研究,决定借助国家大力扶持发展村集体产业的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落地,壮大集体产业,组织全村贫困户将每户1万元的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投入养殖合作社作为股本,签订保底分红协议,每年能够拿到1000元的稳定分红;为每户贫困户配发20箱中华蜂,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养殖。
最令当地村民感到新奇的是新引进的光伏发电项目。驻村工作队在村里阳光充分的山坡上发展光伏发电项目,2019年4月正式并网发电。“想不到太阳也能变成钱!”看到这些稀奇的蓝板板,当地人感觉像是种上了“摇钱树”。
今年8月,驻村工作队在五组一块剩余的土地上搞起了一个新项目。那块地全是石头,能有啥用?村里人十分不解。不久他们发现,这里盖起了30座香菇大棚。想不到,咱核桃沟也能种庄稼?
驻村工作队队长表示,“2019年,碑林区各社会组织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通过消费扶贫,采购了核桃沟村7万元的农产品;陕西金石书画院、陕西省书画篆刻学会等社会组织也经常到村里组织慰问活动,给贫困群众送棉被、送春联;还邀请木耳专家以及产业指导员,为农民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脱贫攻坚,需要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眼看着荒芜的石头地里也能种庄稼,天上的大太阳也能变成钱,这些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儿让村民们明白,这世上就没有可以荒芜的土地,只要动脑筋,想办法,大山里面脱贫致富的道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