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喜剧是一门有关笑的艺术,那么莎士比亚无疑是这个领域的高级工匠。环球莎士比亚剧院(以下简称“环莎”)带来的两部喜剧《错误的喜剧》和《第十二夜》,以“低配”的形式将伦敦“环球剧场”的骨架复刻在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上,甚至以始终保持场灯亮起的方式,尽可能再现剧团在露天剧场演出时的原貌。
《错误的喜剧》
这样的描述,怎么看都像是一次刻意的复原,对于阅尽无数莎剧演绎版本的观众而言,回归经典又不虚此行,实现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然而现场观众的笑声说明了环莎演绎的成功,与其说两部演出恢复了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不如说,它帮我们去除了剧场中那些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剧场表演质朴的魅力。
相比于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他的喜剧往往被评价为不够深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莎士比亚的经典如何源自他与伊丽莎白时代风俗、舞台观众的互动,喜剧无疑是最直观且有力的证明。
《第十二夜》
在不少莎士比亚研究中,《错误的喜剧》被视为他创作的第一部喜剧,从中不难看出明显的学徒色彩。脱胎于罗马喜剧《孪生兄弟》的故事,莎士比亚通过角色的添加、情节的丰富,写成了一部喜剧色彩浓郁的作品。而《第十二夜》则是莎士比亚相对成熟的喜剧作品,两部作品的集中演出,让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喜剧发展,更看到了他的喜剧之所以可以超越时代的魅力所在。
《错误的喜剧》借用了普劳图斯的故事内核,莎士比亚讲的却是十六世纪的风土人情。商人的双胞胎儿子(大、小安提福勒斯)和他们的孪生仆人(大、小德洛米奥)因为海难流落到以弗所。巧合之下,两对双胞胎之间、以及他们的妻子、朋友之间形成了多重身份误认。伊丽莎白时代,因为航海技术的不成熟,海难往往成为社会头条,由此也成了莎士比亚缔结巧合的现实元素。
《错误的喜剧》
在《第十二夜》中,因为海难分开的,则是一对拥有“一样的面孔,一样的声音,一样的装束,化成了两个身体”的孪生兄妹(薇奥拉与西巴斯辛),两人流落到伊利里亚。薇奥拉化名西萨里奥到奥西诺公爵府上做侍童,并帮助他向奥利维娅求爱。不想奥利维娅却对“女扮男装”的薇奥拉一见钟情,而薇奥拉真正倾心的却是奥西诺。在一次决斗中,奥利维娅与西巴斯辛意外相遇,巧合之下缔结了婚姻,而得知了薇奥拉性别的奥西诺也称她为“心上人”,两段姻缘终成眷属。
莎士比亚喜剧的成功,在于他调用喜剧技巧,挖掘出了十六世纪风土人情中的笑料,那么今天的观众看了会不会觉得过时?就像莫里哀的古典喜剧在后世排演中所遭遇的困境一样,原汁原味的演出,今天的观众还会笑吗?
《第十二夜》
从现场看,观众笑得很开心。
实际上,我们对莎士比亚喜剧内涵表达出的不满足,恰恰是其喜剧为了“演出”而写,与观众直接对话的特点所在。莎翁的喜剧源自生活,却与生活保持距离。他深谙如何让观众笑,同时懂得如何让大家笑得安全。只要稍稍联想一下莫里哀的讽刺喜剧,我们就会发现,莫里哀深得夸大人性缺点的奥秘,在《伪君子》《吝啬鬼》《恨世者》等作品中,他往往通过夸张,让观众发笑同时面红耳赤。相较于此,莎士比亚的喜剧,尤其是早期喜剧,则调用大量喜剧技巧、虚构故事,观众由此获得上帝的视角,看着剧中角色在巧合、误会设定的游戏规则中闹笑话,在感官反应之下,收获爱情喜剧的浪漫结尾。
《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两部作品,同样的舞台、程式化的开场、谢幕歌舞,演出中不换景,不加道具,同样的9名演员在两部作品里饰演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的角色,演绎两场以双胞胎“身份误认”为主题的喜剧作品。“环莎”的演员,无疑深谙喜剧是一门与动作、表演技巧密切相关的艺术。舞台上是伊丽莎白时代流行的“即兴喜剧”表演,从服饰、音乐到演出方式,“环莎”实现的确实是一次“套装复古”,同时也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剧场自身的魅力。
《第十二夜》
两部作品的演出中,从台词到动作的快慢节奏,表演中何时夸张、何时停顿,都像是经过精密的拿捏。演员不仅演出剧中的角色关系,同时演绎出他们行动背后的情绪和心理。比如在《错误的喜剧》中,当小安提福勒斯爱上了露西安娜,向她示爱时,男演员用肢体模仿猫咪开心时的抓挠和踢腿。又比如《第十二夜》中,奥利维娅无法压抑要与西巴斯辛结婚时激动的心情,饰演奥利维娅的男演员表演女性着急时的肢体动作(比如又害羞又跺脚)。这些表演技艺,让观众在笑中变得聪明,因为他们不仅看到了角色的滑稽与可笑,并且仿佛洞悉了角色的“潜意识”。
莎士比亚的喜剧,确实不如悲剧深刻,但我们不能不说他的喜剧是高级的。它们到了深谙表演技巧的剧团手里,完全不改变台词,也足够展现出不同的味道。蒂姆·卡罗导演的《第十二夜》中,因为“全男班”,而在性别表演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多米尼克·库克导演的《错误的喜剧》中,将莎士比亚的原作台词置放到都市情景之中,带有嘻哈色彩的街区文化,“凤凰旅店”成了带电梯的现代公寓,主仆频繁出入的场所成了现代商铺和台球厅,韵文与角色服饰之间的张力,让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原作的力道与空间。而在韩国“旅行者剧团”的舞台上,《第十二夜》则融合了民族歌舞,成了一出浪漫幽默的古代韩剧。
“全男班”《第十二夜》
“环莎”的演出现场,通过空的空间、表演中对于模仿和假定的强调,我们几乎可以清晰看到演员安排的笑点,同时也像“膝跳反应”一样,一一回应了笑声。一出演绎精彩的莎翁喜剧,颇像今天深受观众喜爱的“情景喜剧”,作品中充满了人工的痕迹,甚至不乏狗血的情节,然而并不阻碍观众从中触碰生活与真实。它让观众笑,却同时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缺点代入,它让观众感到淡淡的悲伤,同时又不会对现实生活失去希望。这或许是观众对于笑这种情感最直观同时又是必要的需求。而在欢笑与感慨之余,“环莎”两部作品的演出,不知是否能够唤起我们对于东方戏剧与之共通的那些魅力的记忆。
文|今叶
摄影|C. Marc Bre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