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记者来到运河公园,这里荷花开得正艳,水杉倒映水中,鸟儿林中觅食,拍婚纱照的摄影师快门紧按,定格美丽的瞬间。这个城区首个湿地公园开放5年来,已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日均游客量超过3000人。
据了解,宜昌运河修建于1958年,全长约30.5公里,系黄柏河汤渡河水库引流而成,流经夷陵区、西陵区、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和伍家岗区等四个辖区,是典型的流经市区的半自然性河流。然而,历经半世沧桑,当年国家投资仅1600万元打造的“翡翠项链”不再那么璀璨夺目,滑坡、垃圾、水体污染,不断腐蚀着运河。
2012年1月6日,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整治运河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对宜昌市运河实施全面整治,努力将宜昌市运河打造成城市河流生态廊道、城市景观休闲廊道和城市文化展示廊道。
2012年6月2日,市人民政府出台《宜昌市运河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确定了河道清淤、垃圾清理、违章拆除、河岸绿化、堤防加固、灾害治理、污染治理、景观工程等十二个方面的重点整治和建设任务。2012年,运河景观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经过多年整治和建设,一座山环水绕的城市公园向市民展现了新面貌。从前的臭水沟、荒草地实现了“华丽转身”。
曾经满目疮痍 一纸议案改变命运
三年整治 运河公园实现“华丽转身”
(记者 杨春艳)
7月22日,记者在运河公园看到,晨练的人们穿梭其间,林荫道上,嬉戏的孩童尽情地奔跑,无视身旁拉二胡的老爷爷。在清脆的鸟鸣声中,广场舞大妈翩翩起舞,附和着树林里一展歌喉的男高音。这是夏日的清晨,它将复制到一年365天里。
春可赏樱,夏可观荷,秋可赏落叶,冬可看雪,一年四季,风景各异,鲜花不断,这就是宜昌的运河公园,怪不得那么多人爱不释手。徜徉其中的人们,是否还记得运河的过往?它的伤痛与蜕变?
历经半世沧桑
运河遭遇人生起起伏伏
1958年9月8日,东山运河正式开凿,沿线五万多人奋战了两年,没有大型器械,人们挥舞铁镐和锄头,肩挑背扛,偶尔用点炸药。1960年5月1日,长达30余公里的人工运河顺利建成。不久,宜昌市民喝上了洁净的运河水。1962年10月,宜昌市一水厂建成,结束了市民到长江挑水饮用的历史。此后40年间,宜昌运河一直是城市用水的主供水源。2002年,随着“东宜工程”正式投运,宜昌市一水厂取水水源从运河改至东风渠官庄水库,运河的地位从原来的“宜昌城区主供水源”降格为“重要的备用生活水源”。
50多年沧桑岁月里,运河经历了起起伏伏,辉煌与多舛交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险情开始暴露:污水随意排放,运河脏兮兮,滑坡险情不断,河下居民心慌慌,市民路过捂鼻前行,这条臭水沟已经成为宜昌人的痛。
一件议案改变命运
三年左右时间美化运河
运河之痛,全民关注。
2012年年初召开的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由西陵区代表团张碧钧等1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综合整治宜昌运河的议案》被列为大会议案办理,“整治运河”被写进了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3月,全市政府系统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会上,时任市长李乐成领办该议案,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1号议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多次现场踏勘调研的基础上,由市住建委牵头,市规划局协同配合,组织编制完成了《宜昌运河水源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规划》。
2012年6月2日,市人民政府出台《宜昌市运河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从2012年起,将用三年左右时间,对宜昌市运河实施全面整治,努力将宜昌市运河打造成城市河流生态廊道、城市景观休闲廊道和城市文化展示廊道。
截污覆绿亮生机
运河公园19景点惊艳宜昌
母亲河的呻吟,引起了全市的共鸣。
号令一出,全市上下而动,2012年起,我市13家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为运河美颜。拆违建、截污覆绿,一点点手术,让运河慢慢恢复生机。同时,按照运河整治实施方案,市政府投资开展了运河沿线景观节点工程建设。运河下游景观工程从东山电站至入江口,包括夷陵中学、万寿桥、深圳路三个游园以及园林建筑、绿道、人行栈桥、公厕、绿化等。中游景观工程从西陵二路起至东山电站。此外,还有运河生态观光园、宜兴公路景观节点建设项目等。
6个主入口广场、4座跨运河人行桥和木栈道、观景塔、休闲中心等景致分明,19个景点有机地融合在11.36公顷的自然山水间,游客不仅有亲山亲水的机会,而且更能感受到城区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运河下游形成了“一线串六园”的景观效果。沿路而上,滨江公园、万寿园、运河公园,与万寿桥游园、港窑路游园、夷陵中学游园交替出现。同为游园,却因分种桂花、朴树、香樟、杜英以及花灌木,而让人步移景异。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运河公园
项目地址:东山大道与城东大道之间
项目内容:宜昌运河公园西临港窑路、东至城东大道、北抵中南冶勘机修厂、南靠东运路。公园总用地面积约11.36公顷。公园以原生态为建设理念,定位为具有生态风景、休闲游憩、湿地保护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滨水型公园。
入选理由:根据建设规划,公园一共设置了6个入口,其中港窑路、铁路桥、城东大道各1个入口,东运路设3个入口,园内修建4座跨河人行桥,游客可从各个方向进出。在公园里,游客通过亲水栈桥可欣赏美丽的运河景观。
这是宜昌首个城市滨水型湿地公园,经过巧妙的设计,使鱼塘成为水体净化器,并引入林丛、栈道、廊桥和亭台,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别具特色休憩空间。
数说项目
1.2亿元
宜昌运河公园总投资1.2亿元,其中园林土建工程约4473万元,主要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
2012年
2012年1月6日,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整治运河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对宜昌市运河实施全面整治,努力将宜昌市运河打造成城市河流生态廊道、城市景观休闲廊道和城市文化展示廊道。
9.5万平方米
2014年1月,运河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此次对外开放范围为运河公园A、B两区,面积9.5万平方米,园内种植乔木18种8000株,水域面积5.2万平方米。
建设者说
七年酝酿,运河再现昨日青春
——访宜昌市运河公园管理处主任邓斌
运河公园从酝酿到开工,历时7年。早在2012年,宜昌就为擦亮运河而发出宏愿——借鉴韩国整治“清溪川”的做法,建成“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生态廊道。
运河,曾哺育了宜昌人民50多年,生活在运河边的人们没有忘记母亲河的恩情。为了将运河打造成城市的风景线,无数运河儿女为此贡献聪明才智。我市规划对上段自然风貌良好的13公里进行保护,对中、下段17公里进行综合整治,充分利用原始地形,避免大挖大填,保存长势良好的植被,大量种植本土植物。将游园设置为开敞式,运河沿线通过布置弯曲自然的木栈道及下沉式广场阶梯、浅池等,让市民接近不同的水景。结合场地保留遗存的魏家嘴电站及东山电站废弃的发电机组和配件,宣传运河及水电文化。倡导节约型园林,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大量种植本地树种和利用本地建材。注重景观的动态多变,植物配置注重常绿、落叶、乔、灌、花、草合理搭配。
自2012年开始,住建局会同相关部门,关闭排污口,实施污水截留、河道清淤、堤防加固、灾害治理、违章拆除、景观绿化建设。3年后,“一线穿六园”的亲水休闲景观和城市生态廊道跃然眼帘,运河常年水质由原来的三类上升为二类。
栈桥、流水、园林矮墙,一些绿色植物从墙头探出,全长三公里的运河下游,人走其中,犹如置身姑苏园林般惬意。
百姓之声
运河水清岸绿景美
裴大菊 61岁 退休工人
以前,运河水发臭,河道垃圾丛生,住在运河边,窗户不敢开。如今,运河水清环境美,平时,我都在这里晨练散步,周末,我还带孙女在这里骑自行车。一年四季,花开不断,房子也因运河增值了。
运河边跑步成了一种习惯
刘女士 35岁 职员
现在的运河已经是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晚饭过后,我就带着母亲、孩子一起到运河公园玩耍,孩子骑自行车,我就在运河步道上跑步。夏天,河水清澈,风吹而过,水汽拂面,十分舒适。
记者手记
运河公园已成网红打卡地
曾经的运河是许多人心中的痛,哺育了宜昌人半个世纪的运河伤痕累累。为了治理运河,宜昌痛定思痛,斥资治理不达标水体,美化运河环境。如今,运河公园水清岸绿,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必经之地。
宜昌精打生态牌,算好生态账,给老百姓最大的福祉。历经50年沧桑,运河满目疮痍:河堤垮塌、水质恶化、滑坡险情不断……市委市政府登高望远,一纸议案将运河治理提上议事日程,挤出专项经费为运河疗伤,百姓不禁为这份谋略远识点赞。在记者的采访中,谈及运河今昔之变,市民无不称赞。
三年治理,运河由浊变清,曾经的荒芜之地受人追捧,这份治理运河的决心换来市民的欢心。从万寿桥逆流而上,一个个小游园风景秀丽,四季风景各异,游人如织,不知名的鸟儿栖息于此,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油然而生,运河公园已成每个季节的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