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在骂谁?

2019-05-29   作家鬼谭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鲁迅先生在批评“孔乙己”时引用的一句民间俗语。但是这句话却体现出鲁迅对国民性格的一种深刻批判。

鲁迅先生是以强烈的批判精神闻名于世的,他对国人性格中的某种“劣根性”有着痛切之恨,这一点在他的另一句言中更体现的鲜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对于国人性格某些属于”劣根性“的东西,深恶痛绝,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有着对国人”劣根性“的剖析和批判。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比如用革命者的鲜血蘸馒头治痨病的华老栓父子,围观被杀头的革命者的麻木不仁的“看客”,还有那个已经穷得快穿不起裤子了,却仍不肯放下架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孔乙己。这些国人的身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让人可怜可悲又可恨的因素。


孔乙己为了维持自己读书人的面子,再破也要穿着长衫,已经穷得活不下去了,还要去喝酒,哪怕只有几颗难以下咽的茴香豆佐酒,他还要卖弄“茴”字的几种写法,哪怕在别人眼里他早已经斯文扫地了,尊严和面子早被人扔到爪洼国去了,说话也还要满口“之乎者也”,以显示他的读书人身份。“多乎哉,不多也!”成为别人嘴里的笑谈。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别人眼里的可怜之人,他自己却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如果这时候孔乙己放下架子,去拉黄包车,抛弃所谓读书人的面子,去给人打个零工,也是可以养活自己的,换一个活法,他是完全可以活出个人样子来的,根本不必忍受别人的白眼和歧视,也不至于最后活不下去,穷困潦倒地死去。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不让鲁迅先生可怜而又可恨呢?所以说,鲁迅说他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完全正确的。


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有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拯救国人的灵魂”,以拯救灵魂而“救国”。无论是阿Q也好,还是华老栓父子和那些看客也好,还有孔乙己也好,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里一种可悲的文化因素,那就是固守着某些规则,宁愿愚昧至死,也不愿意去改变,去变革。所以鲁迅对他们是可怜加可恨。一直到今天,我们的一些传统思维和封建文化的糟泊,仍在一些国人身上遗传着,突出地表现着。今天许多人身上依然有着“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相信鲁迅先生如果活着,还会用他犀利的笔,去指责,去批评,去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