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的山水画观念

2019-07-19   美学与艺术

​李可染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山水画领域,同样,在他的画论中,关于山水画也是论述得最为全面和深入的。山水画论探讨了包括山水画的本质特征以及创作中的一系列问题,下面着重论述的,是李可染对山水画的概念以及他对山水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观点。

首先,是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观念。李可染以现代东方人的文化心理来理解中国的山水画。他说:“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中国山水画的特质是在再现客观对象的基础上侧重于表现人主观的思想感情。

李可染还进一步认为山水画是对祖国和家乡的歌颂。他说:“中国人不讲风景而讲山水,在我们的观念中,山水、河山,江山,就是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歌颂的就是祖国。”而山水画要表达的感情主要也就是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所以,画山画水也就是为祖国河山树碑立传,李可染认为“这就是山水画的爱国主义之所在”。李可染终生不渝地挚爱着祖国的山川乡土和传统文化,他曾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他的爱国精神和创作经历,无疑都体现在他对中国山水画特质的理解中。

李可染认为山水画同人物画一样,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新中国成立后,画坛上曾出现过一种轻视山水画的观点,认为画山水就是脱离现实,是游山玩水,玩物丧志。对这种看法,李可染明确表示了否定态度,因为山水也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美。“地球上有多少锦绣河山,俗话说,‘三山六水一分田’,可见山水在人类生活中多么重要。”山水画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自然不能被认为是脱离生活的。山水画也可以直接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和新的自然风貌。

李可染提出,今天的山水画要有时代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表现人民新的生活面貌,新的思想感情”。如李可染的《无锡梅园》《灵隐两亭》《夕照中的重庆山城》就实践和体现了这种要求。这些作品再现了一个亲切的、近距离的现实世界,透露出时代感和生活的气息。在历史上,不少知识分子曾寄情山水,把山水画当做稀释心灵痛苦的手段。但是在今天,李可染认为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探讨山水画的意义,重新去发现和肯定山水画的价值。

首先,山水画满足人们爱美的需要。中国的自然环境很好,山水是美的,而山水、花鸟画则集中地反映了自然中的美。欣赏山水、花鸟画,可以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人们爱美的习尚和情操。如《雨中漓江》写细雨朦胧中的漓江,表现出梦一般的朦胧晶莹的美。观赏这样的画使人赏心悦目。

其次,山水画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李可染说:“江山可以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生发正气,使人真诚。浩然之气同时可以孕育美好的气质,生发高尚的情操。”他在1984年一幅画的题跋中又说:“祖国地域广阔,山水壮丽,孕育炎黄子孙灵秀智慧。”李可染具体谈到了山水对人的性格产生的陶冶作用。山主静,可以增强人的坚定意志;水主动,可以启发人的智慧。我们可参看李可染的《巫山云图》《流水声中一两家》,无疑,这样的画能使人的心胸开阔,心灵变得纯洁和灵秀。

再次,山水画可以培养人的爱国主义情操。像李可染的《黄海烟霞》《黄山烟云》《万山重叠一江曲》《漓江胜境》等作品皆是为祖国河山立传的,饱含着画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而《流水声中一两家》《家住崇山茂林中》等作品中幽深清静的境界,唤起人们对家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

李可染还从山水艺术和人类本性的关系,从现代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进一步说明发展山水画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李可染认为爱山水和山水画是人类本性的要求,通过欣赏山水、花鸟画满足了人类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愿望。

从现代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看,现代社会由于工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日益局限于狭隘的天地。“由于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人们在心理上也就越发要求接近大自然。”因此,在当前发展山水画,满足人们贴近大自然的愿望,就显得更为迫切和意义重大了。

最后,李可染提出,我们一定要发扬祖国山水画的传统。在今天,重要的是山水画如何发展的问题。

我国传统画论一贯重视山水画,重视山水画的审美教育作用。“云霞荡胸襟,花竹怡性情。”(清·方薰《山静居画论》)李可染承继了这种观点,并强调了山水画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他从现代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山水艺术和人类精神宇宙的关系来论述山水画的价值,可以说在理论上确立了山水画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边平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