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屡教不改:解决孩子的问题,需要吃药的却是家长

2019-07-28     妈妈充电屋

闺蜜家的女儿,上一年级,每天早晨上学基本都是班里最后一个到的。用闺蜜的话说,从她早晨叫女儿起床,到把女儿送到学校,就已经耗光了她的洪荒之力,还有她的情绪。

单单叫女儿起床这一项,就让她的早晨格外充实。先是闹钟音乐,耳边温柔的叫醒服务,女儿听到后翻个身继续睡,闺蜜有点小不耐烦,嗓门加大,女儿依然不动,她开始拉女儿,女儿一边躲闪,一边用脚踹他,最后,亲妈力爆满,一手拽胳膊,一手拽腿,把女儿从床上拽起来,算是完成了早晨的第一件大事。

第二件事,梳洗打扮,又把起床的步骤重复一遍,最后出门的时候,嗓子吼劈了,情绪崩溃了,还是稳稳的赶在最后一个到了学校。

听闺蜜吐槽,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她的无奈。拖拉磨蹭是很多孩子的共性,集中爆发在两个时间点,一是早晨上学,二是写作业。道理讲了一箩筐,孩子依然磨蹭如常。

01 孩子拖拉磨蹭是小事?没那么简单

孩子拖拉这个问题,看起来不算什么大事儿,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对待,对孩子的影响可不止是浪费了时间这么简单。

  • 表面拖拉,内心逃避

表面上看起来,孩子拖拉磨蹭是浪费了时间,其实内在里,孩子可能是在逃避,这就跟成年人的拖延症一样。之所以拖延,大多是因为不喜欢,不想做,是在逃避。孩子也一样,起床拖延,洗漱拖延,出门拖延,就说明孩子对去上学这件事情是逃避的,侧面反映出孩子对学校的拒绝。

  • 逃避引起连锁反应

拖拉是孩子逃避的反应之一,后续随着孩子抵触情绪加重,可能会产生其他的行为。比如,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头疼肚子疼脚受伤等,甚至开始逃课。连锁行为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因为逃避拒绝,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越来越糟糕,处境也会越来越艰难。

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写道,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总是受到批评,成绩不好,也丧失了追求进步的信心,那么,他自然不会喜欢学校,然后会想办法离开学校。因此,当我们遇到成绩差的孩子有逃学、旷课的行为时,完全不用感到惊奇。
  • 破罐破摔

阿德勒说,既然在积极高尚的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位置,他们就选择在消极恶劣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说法和“破罐破摔”的意思一样,正常的生活没有成就感,就会在其他的地方刷存在感。

阿德勒举了一个小男孩杀死自己老师的例子。小男孩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从小受到精心的看护,他心比天高,却没有做成任何事情。他觉得学校和家庭生活都不如意,实现不了自己的期望,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想通过杀死了自己的老师得到摆脱。

以上的话不是危言耸听,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因为一些小的不如意导致一蹶不振的,走上歧途的。当然不是说每个拖拉的孩子都会如此,但我们还是应该正视孩子的问题,防止问题越变越糟糕。

02 孩子拖拉,都是事出有因

孩子拖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文提到过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就会拖拉磨蹭,那我们就要仔细研究一下,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校呢?

  • 家庭教育的不足-溺爱包办

学校是负有教育孩子责任的,但说到底,孩子在学校表现出来的问题,侧面反映的是早期的家庭教育不足。

对孩子来说,学校是新环境,很多孩子在家里当惯了小皇帝,会难以适应新环境,因为被过度保护,他们没有社交经验,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学校对他来说是个不愉快的存在。

其实,通过观察孩子的动作和行为举止,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喜欢上学。如果他上学之前各种磨蹭,书本总是乱七八糟,还经常丢书本,丢文具,那几乎可以肯定,他不喜欢学校。

  • 自卑心理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指出,很多看似懒散,逃避的行为背后,都是自卑感在作祟。很多拖拉的孩子,内心深处也会有自卑的情感,因为拖着不去做一件事情,就可以避免受到打击,避免出现失利。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最出名心理学概念之一。自卑感源于一个人对生活中缺陷和不完善的不满,并可促使人努力克服这些缺陷。但如果一个人自卑感过重,就会像鸵鸟一样躲起来,失去追求卓越的动力。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和家庭脱不了干系。家人的否定,刻薄的语言,都容易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中,进而失去自信。

了解了孩子拖拉背后的根源,我们就能够针对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拖拉的问题,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03解决拖拉的问题,要多管齐下

面对孩子的拖拉,闺蜜想了很多种办法,有奖有罚,但都收效甚微。我们都一样,看到孩子有问题,都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来让孩子改变。但事实上,孩子有问题,需要改变的却是大人。因为家庭教育的病因,在父母身上。

  • 最有效的药:鼓励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不是靠吼,靠罚能解决的,特别是惩罚,还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的问题更严重。就像孩子拖拉不想上学,迟到了,我们因此惩罚他,他只会更不喜欢上学,更想逃避。要让孩子愿意行动,不再拖拉,就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凯丽·巴雷特在《给孩子的鼓励话语》中说,鼓励的作用是长期的,而赞美的作用只是一时的,别把二者弄混了。你真棒,这是赞美。你帮妈妈拎包,可帮了我的大忙,这是鼓励。鼓励关注的是孩子的积极行为和美好的品质,通过鼓励,能激起孩子内在的动力,认清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与自然后果的联系,他会意识到,是自己的积极行为,带来了正面结果。

善用鼓励,就要求我们积极的看待孩子的行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可以是鼓励的方向。比如,今天起床比昨天早了五分钟,就可以鼓励孩子,你今天比昨天起床早了五分钟,让妈妈能有更充裕的时间收拾厨房,妈妈很感谢你呢。鼓励不会惯坏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积极,越来越主动。

  • 进入新环境前,帮孩子做好准备

很多人会问,孩子上小学要不要做"幼小衔接",我只想说,什么仇什么怨,才会让孩子裸奔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呢?就算打个电话,我们都会提前想好说什么,为什么要让孩子毫无准备的走进学校?

在孩子要进入新环境时,帮孩子做好必要的准备,让孩子减少不适应感,减少排斥心理,自然就不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上幼儿园和小学前,让孩子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前熟悉学校的环境,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衔接,准备得越充分,孩子才能越从容。

  • 有自由,才能自律

孩子的拖拉,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包办得太多,孩子什么都不用做,什么后果都不用承担,所以干脆就等安排了。想让孩子不再拖拉 ,有更多的主动性,就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有自由才能有自律。

就拿孩子早上上学这件事来说找, 如果一切都按家长的安排,七点起床,七点十分洗漱 ,七点二十吃早饭,七点四十出门 ,孩子就像陀螺一样转动,一旦上一步没有按时完成,一个早晨就忙碌到慌乱。

不如直接跟孩子说,我们七点四十出门,你自己决定你点起床,几点换衣服,几点吃饭。孩子可能会手忙脚乱,顾不上吃饭啊,顾不上梳头发之类的,让这种乱象存在几天,孩子自然就能体会到后果了,不吃早饭,饿的是自己。孩子还可能会发明一些节省时间的小招数,比如我家孩子会要求晚上穿第二天要穿的T恤睡觉,节约换衣服的时间,只要不是大问题,随孩子去,还可以适当鼓励下积极思考的行为。

就像我们上班一样,分配给自己的工作, 我们会认真的对待,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做完,如果是别人的工作,或者模凌两可的,我们自然就没有做的动力了。只有让孩子意识到,这些事是自己的事,他才会更上心,更积极的参与进来。

李玫瑾教授说,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句话提醒我们,在看到孩子的问题,心里焦虑想让孩子尽快改正的时候,应该先静下心来,看看孩子的问题有多少是我们的原因造成的。

就像孩子拖拉磨蹭,是不是因为我们给孩子太多的约束,或者替孩子包办了太多,或者每天重复都催催催,吼吼吼,让孩子已经不胜其烦呢,还是我们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孩子,让他失去了自信,不敢面对问题,把拖拉当成了他的武器。孩子的问题,家长吃药,对症下药,多管齐下,才能真正的药到病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OHKQWwB8g2yegNDDLJ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