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综艺节目《新生日记》火了一把,这部以待产妇作为观察视角的节目,让荧幕内外无数个母亲感同身受。其中,娘家人们的表现,让人泪目:
嘉宾马剑越月份还小,她为自己的老公和爸爸安排了“分娩体验”。
两个爸爸(准爸爸)疼得不住呻吟,马剑越的妈妈不禁喃喃道:的确太疼了女儿,让他们(爸爸们)体验一下,将来也对你好点;
嘉宾麦迪娜生产时,父母地远没有赶到,只有姐姐陪在身边。
麦迪娜在产房哭,姐姐在帘子后面哭:妹妹的裂骨之痛哪个做妈妈的没有体验过呢?
最近一期,李艾生子,镜头特别拍到了产房外的李艾妈妈:
从女儿阵痛开始,她就坐立不安直到结束。
李艾看到这里补充道:我母亲特别坚强,在我父亲的葬礼上,她都没有哭过,这是我第一次见她哭。
她在时候叮嘱我,二胎计划可以叫停了。
李艾婆婆在安慰对方时一句话戳中心窝:坚决不生女儿,否则女儿还要忍受一次生产之痛。
就连现场嘉宾都边看边哭:看李艾生产,仿佛又想起了自己当初有多痛。
怀孕之前,好想要个女孩,给她梳两条羊角辫子,穿可爱的小裙子。
等真的怀孕,经历孕吐、水肿、抑郁、抽筋、保胎、各种筛查……整整十个月没有一天不是玻璃心的生活。
最终挨到产前,感受一波一波如潮水般涌来的阵痛....
只祈求肚子里的是个男孩,不用承受生产的半分痛苦。
当我们在产房命悬一线、死去活来时,产房外的母亲也在感受着锥心蚀骨般的疼;
当我们生下孩子,痛觉与孩子的一颦一笑相连之后,我们也读懂了母亲的无声落泪以及她厚重的爱。
许多人说,结婚后的女人有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娘家和怎么都融不进的婆家。
而事实却是,你的娘家,永远有一个牵挂着你的妈妈。
邻居姐姐大学毕业没多久就结婚怀孕了。
作为储备干部,彼时她下放到车间锻炼,忙得脚不沾地。
加上孕反严重、营养不良,怀孕五个月余,她的体重不升反降。
她在朋友圈晒出尖肚子和体重盘调侃:为娘我老当益壮,瘦且益坚。
隔天,妈妈立刻杀了过来,带了家里的姜、姐姐做姑娘时喜欢的枕头,还有乱七八糟的特产。
都是街边常见的东西,妈妈却自有盘算:姜片切了贴手腕能止吐;枕头是用惯了的能安眠;特产一定要教会女婿做,孕妇的嘴不能亏……
妈妈住了小半个月,瞅着女儿体重慢慢上来才走。
此后每个周,姐姐总会收到两个用冰包护得梆梆硬的冻骨汤快递:一个快递管三天,一顿一小块。
做面条汤底、煮咸粥,每个汤块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姐姐这么吃着,一直吃到出了月子,大人小孩都神清气爽。
哪有不嫌麻烦的人,不过因为孩子永远是母亲的软肋罢了。
母亲是一盏灯,孩子是那根灯绳。
孩子手一伸,它就亮了。
有网友分享自己晋升妈妈后的经历:
有了宝宝后,一家忙得不可开交。
当她感觉伤口裂开,第一反应是喊妈妈。
为人母后,她更能明白母亲始终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因此,她希望妈妈帮她带宝宝。
随后,妈妈每天都会操持孩子的拉撒睡,只为让女儿多躺着不伤腰;半夜孩子惊厥哭泣,妈妈在房间外一跃而起迎进来安抚,只为让喂奶的女儿安稳得睡一觉。
一年下来,妈妈老了很多,她希望自己尽可能的承担,避免女儿像自己一样落下一身月子病。
(每个妈妈,都心疼自己的女儿)
今年,我儿子一岁了,他跟一手带大他的外婆特别亲。
翻看儿子与妈妈在一起的照片,我才发现我已经很久没有认真看过她了:
她眼角的皱纹很深,脸如同被风抽过的馒头皮干涩暗淡,扶着外孙的手指甲泛白,骨节粗大,老人斑非常明显。
我难过不止在于她鬓边的白发是为我而生,她因劳累而长出的皱纹也只是为了替代女儿脸上的啊。
谁说这世上从没有感同身受。
孩子之于母亲,就是最切肤的感同身受,我们体验过的,她们都曾趟过路;我们承受的痛,她们更甚。
曾经有部电视剧叫做《辣妈正传》,女主生了女儿后被婆婆冷落。
其实女儿的妈妈也会失落:
她们都希望自己的女儿生儿子,却不是有皇位要继承,而是自己经历的切肤之痛,不愿让女儿再受过。
八月,张馨予发了一条微博,原本是为了控诉不良家具商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却暴露了另外一件事:
当书架倾倒,张馨予妈妈毫不犹豫挡在了女儿身后。
意外再快,快不过母爱。
妈妈不是超人,妈妈只是在爱孩子这件事上,超过了所有人。
妈妈最爱说“妈妈没事”,而这句话翻译过来,是只要孩子没事,妈妈的一点伤痛有算得了什么?
前段时间,在老人中间兴起了补缴保险的潮流。
许多老人或是打零工或者卖菜,东拼西凑攒点钱给自己买份保险——
他们年轻时挣得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他们年老了,却不希望没有保险傍身,给孩子增加哪怕一点点负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曾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然而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
曾经有一部老掉牙的电视剧《渴望》,慧芳捡了一个弃儿,取名小芳。
她把小芳视如己出,曾为了治好小芳的双腿吃尽了苦头,影片的最后,小芳只来得及向倾尽所有来爱她的母亲说一句再见。
然而有些爱,再也不见。
今年三月,有一个3岁女儿的母亲被医学判了死刑,她因接受化疗而头发掉光,面容憔悴。
想到自己的孩子,她唯一能做的事情是为孩子做一箱子衣服:“这箱衣服能让孩子们想起来,他们有一个爱他们的妈妈。”
刘玲玲不怕死:化疗的副作用让她越发痛苦,她恨不得放弃治疗,以防全家举债,孩子们无书可念;
但大多数时候,她很怕死:她害怕看不到孩子长大,她害怕孩子的每个成长时刻,再也没有了妈妈。
母子一场,不过一世。
作为子女,哪怕结草衔环,也无法回报妈妈们的拳拳之心,更可况,她们从不求回报。
在天津有一个“跑得快”妈妈,她是张宁。
她的女儿被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号称“儿童癌症之王”。
张宁为了给孩子筹措治疗费用,开始一边照顾孩子,一边送外卖。
三十多个小区、六七十户商家密布在差不多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在做外卖员的一个多月里,张宁在这些小区和商户间来来回回穿梭超过850次,跑了3190公里。
在7月的31天内她送出770单,依然不敢停下来喘口气。
她认为,她多跑一单,孩子的生命就多延续一天,假如路没有尽头,孩子就有救。
“不期待她将来有多大能耐,只求她平平安安”接受完采访,张宁继续奔波在拓展孩子生命的那条路上。
热搜上常常有这样的话题#妈妈最爱给你发什么#。
我妈最爱给我发猝死。点开对话框何其惊悚:
因为工作关系,我时常熬夜,我也幻想自己在某时某刻成为“成功人士”,让她在老姐们儿面前嘚瑟一下。
但是母亲对我说的更多的就是“你发际线又退后了,脸色也不好,是不是熬夜了?”
不规律的劳作之后,身体终于抗议,一场大病。
事后,她与我深谈一次:“这世上有很多成功人,但更多的是普通人,普通人没什么不好,妈妈希望你做个普通但平安的人。”
泰国短片《妈妈的礼物》中,一语道破母亲的心:照顾好自己,就是你给我的礼物。
妈妈们要的实在不多,烂大街的“祝你平安”、“常回家看看”已是她们最质朴的念想。
人到中年才明白,母亲与孩子间“权利的游戏”,获胜者永远是孩子,再有原则的母亲,也会对孩子妥协。
(哄睡孩子后,妈妈只能站着休息)
父母在世,人生尚有来处;父母离开,人生只剩归途。
(儿子出门打工,老母亲一送再送)
我们安身立命,我们成家立业,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
从此只想工作之于陪伴孩子,却忘了父母也如同孩子般的期待我们的目光落在他们身上。
(为了生计,只能偶尔亲昵团聚的母子)
网上曾经有人计算,如果我们是三十岁上下、心力交瘁的上班族,我们走过的人生,将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每个月跟父母见两次面,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时间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忙到一个月只能与他们见一次,那么我们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只剩下一个小格。
妈妈们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与我们有过分歧或者冲突。
可能控制欲强,也可能爱得内敛不察。千言万语,唯有一句话:
请不要在年轻时用尽所有力气逃离她们,却在成年后穷尽一生却回不到她们身边。
文:羊咩咩
本文系《家庭》杂志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编,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