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家而言,处女作即达到巅峰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理查德·耶茨无疑就是如此幸运的作家之一,他的《革命之路》1961年一经出版就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并于2008年改编成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丝莱特相隔11年再度联手,为观众奉献了一出属于美国“焦虑时代”的悲情故事。
小说《革命之路》反映的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革命山庄”里幸福和睦的惠勒家如何一步步分崩离析,他们居高临下的俯视着世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可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影片在逻辑主线上与小说一致,但更强调故事的荒诞性。从目前8.1分的评分和票房来看,电影改编无疑是成功的,弗兰克夫妇的举手投足都与现实中的邻居无异,可是他们的结局却是悲惨的,这其中的根源是什么?耶茨非常善于从小人物入手来探究结果产生的原因,在某些方面,导演延续了耶茨的这种精神趋向,通过弗兰克夫妇的故事警示世人要端正言行,听从内心,有时候过多的压力和欲望会让人崩溃。
今天,我将从改编方式、女性意识崛起、人物塑造、悲剧产生的形成原因以及主题升华五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部影片较之于小说的出众之处,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01、 简化故事背景,单刀直入突出主人公面临的中年危机以及两人遇到的精神困境,这是他们感情发生转变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小说而言,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尤为重要,这是所有行为合理化的前提条件,小说详细介绍了爱波和弗兰克的喜好,就像书中爱波说的一句台词“有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好像自己浑身上下都在散发着光芒”,这句话一语双关的点明了爱波对于事业的热爱和天赋。
但是在电影里,观众们更喜欢强烈的戏剧冲突,所以影片开头就出现了热爱戏剧表演正在谢幕的爱波与到处留情的弗兰克。这时他们已经结婚,并且有了两个孩子。影片中删除了大量冗长的细节描述,只是用几个闪回来交代弗兰克善于与结交异性的形象特点,他很容易俘获女性的心,这些场景对于弗兰克后面的发展相当于故事铺垫,而真正重要的戏份则是弗兰克与爱波的争吵,将他们的矛盾冲突展现在观众面前。
简化故事时代背景并不会影响观众对于人物行为的理解,将焦点放到了爱波与弗兰克的争吵内容上,可以明显感受到这对中年夫妻内心的焦虑与暴躁。
小说对于革命山庄的环境是破费笔墨的,每一户居民都与弗兰克有私交,而电影中,弗兰克一家是从外地搬到革命街,他们对于周围的一切是充满好奇的,尽管有三五好友,但我们发现这些朋友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们,比如坎贝尔一家,薛普不但内心默默爱着爱波,甚至还偷偷与她发生了关系,这些在小说中都是隐含的信息,却间接推动了弗兰克一家人的离去。
弗兰克夫妇的状态正暗合了现代生活的精神困境,对于爱波来说,她热爱戏剧,却因家庭无法实现个人价值,而对于弗兰克来说,他进入工作单位纯属巧合,这家公司是父亲上班的地方,弗兰克只是想证明自己也可以做到,没想到阴差阳错与父亲成为了同事,对于这份工作本身而言,弗兰克极度厌恶,这也是爱波极力主张离开这里的一个原因。
影片淡化了这些繁复的关系,将镜头对准了爱波和弗兰克,他们自恃高人一等,厌倦了这种生活,尽管爱波和丈夫争吵,但我们发现她是爱丈夫的,为此,她宁愿搬到巴黎之后去上班,让丈夫充电读书,可以说,爱波想要实现的是一家人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想满足自己一人之欲。影片的外在表现是两人的感情不和,但终其原因,最想探讨的是对于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思考,时代发展是外因,感情变化是内因,两者共同构成了故事发展的叙述主线。
02、刻意增加爱波的戏份,突出她为整个家庭隐忍付出的默默奉献,在男权主义当道之时勇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屡次试图冲破观念的束缚,却终以失败告终。
在20世纪中叶,美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话语是“女性的奥秘”,父权制是所有权力形式的根源,在此文化背景下,女性是缺少话语权,处于被边缘化的处境。
在小说中,爱波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女性化身,她并不是世俗的隐忍者,而是敢于表达自我想法,并努力实现的坚强女性。为此,她提出告别目前枯燥乏味的生活,换一种生活方式,去到当时的世界中心、文化艺术的中心:巴黎。她的想法与整个社会的想法形成反差。
当时,人们寄希望于得过且过的生活,女性应该顺从、贤良,但是影片中的爱波从来未向丈夫低过头,她可以公然争吵的面红耳赤,指责嘲笑丈夫,为了自己的权利奋不顾身的冲破观念的牢笼,爱波的童年并不幸福,父母离异导致她从小缺少关爱,她将自己完全孤立起来,学会自立自强,这些都是在影片中不曾展现的场景,而根源就是不幸的家庭环境。
爱波有两个女儿,她心甘情愿为家庭做出牺牲,在弗兰克犹豫不决的时候,她表现得态度坚决,并着手开始行动,。“这一天早餐之后她就独自开车去纽约,参加了一场面试,还填写了一张冗长的海外工作申请表。她办好了护照的相关程序,找来了三份旅游手册和好几份航空公司及蒸汽船的航行时刻表,买了两个全新的旅行袋,一本法语词典,一本巴黎街道指南,一本给孩子们看的《小象巴巴尔》法国人家喻户晓的卡通和一本《更美好的法文》”。转换为镜头语言,就是告诉女儿要把大玩具送人,带着一些可以拿走的玩具,这预示着与这里的告别和坚定的信念。
独自完成打胎是整部影片的最高潮,也是爱波绝不妥协的宣言,她含情脉脉送走了丈夫,并妥当准备好打胎所需的一切物资,在她看来,这是阻碍他和丈夫离开这里的罪魁祸首,可是她却因为失血过多葬送了性命。无疑,妥协的弗兰克和坚决的爱波相比显然爱波更具有英雄气概,这种悲情式的宿命从影片一开始就已注定,更凸显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挣脱束缚的不易,为影片奠定了忧伤、怜惜的基调。
03、丰富配角人物,突出海伦儿子约翰和弗兰克助手莫琳的形象,借用他们之口来强调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强化弗兰克夫妇故事的荒谬感。
影片中,海伦有个“疯子”儿子约翰,尽管情感不高但是智商超群,还拥有博士头衔,在小说中,约翰在麻省理工就读,并在西部某大学教授数学,干得相当出色。在爱波眼中,他是“这辈子见过最有意思的人”,因为他的见多识广和机智谈吐。
在影片中,约翰是处于整个故事之外游离的存在,没有人关心弗兰克夫妇为什么离开,但是约翰关心,没有人关心弗兰克夫妇为什么又不走了,但是弗兰克关心。他们要告别这没有希望的生活,却因为弗兰克的升职加薪放弃了梦想。约翰一针见血地指出胆小懦弱的弗兰克的本性,让弗兰克恼羞成怒。爱波说“他说的都对”。正是因为被戳中了软肋,所以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自私与贪婪。
影片中的另一位配角是弗兰克的女同事莫莉,弗兰克作为情场高手轻易俘获了莫莉的心,这似乎是对爱波感情不顺的一种反击,这与小说中出于空虚寂寞而求欢莫莉并不是一个概念,弗兰克风流倜谠却被家庭所困,他需要的是一个暂时的港湾,在这一时间点恰好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满足了他的心理诉求,与莫莉的感情纠葛其实正是一种空虚的表现,可是当弗兰克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时,他主动离开了莫莉,莫莉原本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弗兰克身上,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一个备胎,在小说里弗兰克是一个处处留情的花花公子,影片中则将莫莉刻画为各取所需的现代女性,让整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对于迷茫一代而言,他们的生活原本就失去了希望,无论是约翰还是莫莉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见证了弗兰克家庭的幸福,也促成了他们的分离,借用他们之口说出作者隐含的意思,不仅不会有违和感,反而增添了几分真实可信。不得不佩服导演塑造人物的超强能力和演员扎实的表演能力。
04、影片没有刻意凸显孤独带来的理想幻灭,以强调夫妻情感沟通的方式来凸显逃离牢笼失败的代价,借此启迪观众思考生命的价值。
耶茨笔下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中产阶层,没有底层人民的饥寒碌碌,没有上流社会的声色犬马,中产阶级仍然致力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充盈,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他们也很孤独,这种孤独感并不仅仅存在于弗兰克家庭,而是当时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不幸的生活往往起源于不幸的童年、疏离的家庭关系和外界的过大压力。影片并没有刻意去展示弗兰克被隔离导致的孤独感,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以及社会生活中难以融入的苦痛感,而是让他们积极的做出改变,尽管这种改变是缺乏理论依据的。
弗兰克在辞职的前夕因为编写了“浅析生产管控”而获得领导层赏识,进而动摇了前往巴黎的信心,可以看出他无法做出改变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的内心,他们出发的原因是“毫无希望的生活”,这种状态并不仅仅囿于金钱,对于工作失去动力,对于家庭得过且过,对于感情麻木乏味,这些都是书中导致他们追求梦想的原因,可是影片却淡化处理这些细节,对于弗兰克来说他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换到弗兰克,他说“有了钱我们能够搬到更好的公寓”,可是金钱能够换来宽敞的住所,又如何来解决夫妻间思想上的鸿沟?显然,“尝试沟通”是导演提出的解决办法,爱波曾经数次尝试沟通却都被弗兰克阻止,当爱波最终无奈的摇头后,我们发现爱波变了,她不再做出思想上的交流,而是以笑脸相迎,恭敬地送走了自己可爱可敬的丈夫。
可以说,爱波的流产事故并不是她所预想的结局,小说中,弗兰克看到了爱波留下的字条,所以他没有自杀,苟且的生活着,而吉文斯太太在经历了震惊、痛苦、慢慢地振作和恢复几个阶段之后,反而指责弗兰克夫妇是“一对有点古怪的年轻夫妇。没有责任感。他们会用警惕的眼光看着你,他们跟你说话的方式,怎么说呢,感觉心智不太健全。”显然,尽管他们是接触弗兰克夫妇最多的人之一,却依然对于这对夫妇有极深的成见。
影片中的弗兰克也同样克服了丧妻的痛苦,转而期待新的生活,所有人一切都恢复成井井有条,不得不说,沟通失败的代价是巨大的也是渺小的,它最后关注的仍然是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反思生命的意义。
05、时代变迁带来的哲学启迪比故事本身更具价值,对于家庭温暖和事业成功的选择比小说更进一步,彰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电影《革命之路》上映时已经实现了经济全球化,显然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角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弗兰克夫妇的故事本身在世界各地可能还在继续上演着,人们面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选择家庭还是选择事业如此浅显的问题。
这部小说告诉我们身处荒诞世界中,不管是“垮掉的一代”,任何人都有选择的权利,爱波可以选择生活方式,选择堕胎,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虽然她在不幸中死去,与当时的医疗条件、思想观念都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会发现生活的不羁荒诞,人们情义的冷淡虚假以及不同人对于梦想、生活的坚持。
小说在情感营造方面要远远胜过电影,电影在内涵延展方面更胜一筹,人无法脱离所处的环境,所谓“他者是地狱”,这部影片的关注点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个人的思想,如果在别人的注视下我们无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那么生活本身已经失去了意义,而我们也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人生来平等,却因选择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梦”现今还在世界各地继续上演着,然而要实现实体经济的繁荣复苏,不仅要注重方式方法,更要懂得思想方式的重要性,爱波的欧洲之行虽然失败了,但她鼓励着更多的现代青年继续奋勇前行,为了追求自身价值奋斗终生。
结语:
《革命之路》中的“革命”其实是一条精神之旅,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是独行者,就像爱波和弗兰克一样,如果没有人死去,他们根本不知道对方在自己心中有怎样的价值,自己的行为又会如何伤害对方。小说和电影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道出了婚姻的真谛,两个人携手前行,任何一个人松手都有可能无法到达彼岸。
我相信失去爱波的弗兰克尽管嘴角露出了笑容,但是内心仍然是孤苦的,这种精神的折磨比肉体的折磨还要强烈百倍。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这位花花公子,我认为正是爱波对他至死不渝的爱,即使死去依然留下信件让对方活下来,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这部电影饱含深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中的感情都如此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