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海基弹道导弹系统,需要解决舰艇武器所特有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包括:保证从运动和任意摇摆的潜艇上发射导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载艇不能进行大地测量情况下仍能进行高精度发射;准备和提供射击所需的初始数据;研制在高温度、振动和冲击载荷条件下使用的艇上仪器和导弹维护及战斗使用系统。
从舰上布置角度来看,完全加注好燃料的P-101导弹比P-1和P-2导弹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势,后两者使用的是储存在舰载容器里的液氧。此外,P-101导弹无论是外形尺寸还是重量都比较小。为了在611型潜艇上存放导弹,必须设置能容纳两个取下燃气舵的导弹水密耐压弹库。当然,液体燃料单元-氧化剂和燃烧剂是有毒的,因此不允许燃料箱解除密封,不允许有毒气体进入潜艇舱室,而且还要研制导弹状态监视和事故情况告警的专门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应迅速消除其后果。按照设计方案,导弹从稳定的发射台上以垂直状态发射。导弹借助拖车由导弹库送到发射台,潜艇应处于浮出水面的状态。1951年8月17日,由于防空导弹研究移交给航空工业部,第88研究所关于该型导弹研究工作被迫停止。9月,相关人员、图纸和设备等都移交给ОКБ-301拉沃契金设计局。当然,该型导弹研究的一些成果用在了P-11导弹的研制上。
P-101与P-11导弹外形比较
当然,美国也在50年代初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工作,都没有取得进一步进展。之后,1956年美国开始实施“北极星”计划,主要是对混和固体燃料研究的早期成果进行应用,以及研究在和潜艇上布置导弹。1960年,美国携带16枚“北极星”A1导弹的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列入装备。而苏联当时在研究固体燃料方面一直没有显著成果,直到1968年采用固体燃料的PT-2导弹列入装备。另一方面,苏联在研发多种用途的硝酸液体燃料发动机方面倒是初见成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成果,才最终得以制造出液体燃料弹道导弹和地空导弹。
1950年12月开始,第88研究所开始进行高沸点燃料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H-2课题)。经过一系列试验飞行和35次发射后,1955年7月13日P-11导弹列入装备。它的海基型P-11ФМ在1955年9月16日首次从潜艇实施了发射。对导弹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批量生产,由科罗廖夫移交给了他的学生马克耶夫(В.П.Макеев,1955年3月11日被任命为第385特种设计局总设计师。该设计局1947年成立,位于车里雅宾斯克州兹拉托乌斯特市)。
1955年卡普斯京亚尔靶场CM-49发射平台发射Р-11ФМ导弹
由于该型导弹外形小、起飞质量轻,可以长期存放,加注的是硝酸(氧化剂)和煤油(主要燃烧剂)以及发射用燃料(二甲苯胺和三乙胺混合物),因而可以在多种机动和作战状态下使用。例如,可以从轮式和履带式运输车上发射,可以利用列车车厢发射,还可以从潜艇和水面舰艇发射。这些方案被第1特种设计局在P-11M导弹和海基P-11ФМ导弹研制中得以实现。前者是一种装有核弹头的陆基机动导弹在1958年列入装备,后者用于装备经改进后的611型潜艇。
1955年9月16日,世界上首次从潜艇实施了制导式弹道导弹的发射。这就意味着弹道导弹可以打击洲际目标,即可由潜艇运载导弹接近目标,使目标进入导弹射程以内。这样,这种战役战术导弹就演变成战略武器。1959年2月导弹列入装备,被布置在5艘AB611型潜艇上(北方舰队4艘、太平洋舰队1艘)。
乌拉尔海基导弹研制团队核心机构有:第385特种设计局,即如今的以В.П.马克耶夫院士命名的国家导弹中心(位于兹拉托乌斯特市和米阿斯市);第592研究所,即如今的以Н.А.谢米哈托夫院士命名的自动化设备科研生产联合公司(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即如今的叶卡捷林堡);第1011研究所,即如今的以Е.И.扎巴巴欣院士命名的全俄工程物理学研究所(位于斯涅任斯克市),之后,又增加了如下机构:第2特种设计局,即现在的以А.М.伊萨耶夫命名的化工设备设计局(位于加里宁格勒市,现在的科罗廖夫市),是发动机研发单位;国家联盟设计局,之后是运输机械设计局(位于莫斯科市)是地面设备及装填设备研发单位;造船工业部的莫斯科第1研究所,即后来的“玛瑙”科研生产联合公司,现在是玛瑙-海洋信息系统联合公司,是导弹发射系统的舰载数字计算机系统研发单位。
1955年9月16日Б-67潜艇在白海发射Р-11ФМ导弹
链接-相关人员介绍
马克耶夫全名维克托-彼得罗维奇-马克耶夫(Виктор-Петрович-Макеев),1924年10月25日出生,1939年在莫斯科飞机制造厂工作,1947年其在第88研究所第1特种设计局工作,是P-11导弹骨干设计师。1955年开始担任第385特种设计局总设计师,1963年任局长和总设计师。1977年起任机械制造设计局局长和总设计师。该设计局研制了苏俄海军一系列潜射弹道导弹,他本人是苏联海基导弹制造领域的奠基人。1985年10月25日去世。先后2次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荣获列宁奖金(1959年)和3次苏联国家奖金(1968、1978和1983年),先后获得5枚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等。
马克耶夫
谢米哈托夫全名尼古拉-亚历山德洛维奇-谢米哈托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емихатов)1918年12月10日出生,1942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之后自愿参军入伍。1946年退伍后在皮柳金领导的第885研究所工作。1953年任第626特种设计局总工程师和总设计师。该设计局参与了第一枚海基导弹P-11ФМ弹上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此后先后研制了第二代和第三代海基导弹控制系统以及战术导弹P-17的控制系统。1990年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92年卸去总设计师职务改任顾问,2002年4月12日去世。先后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1年),荣获列宁奖金(1959年)和2次苏联国家奖金(1968和1978年),先后获得4枚列宁勋章、2枚一级卫国战争勋章、1枚二级卫国战争勋章、1枚红星勋章、1枚“荣誉符号”勋章等。
谢米哈托夫
伊萨耶夫全名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伊萨耶夫(Алекс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Исаев)1908年10月11日(10月24日)出生,1931年毕业于莫斯科矿业学院,1934年10月进入第22飞机制造厂任设计师,参与研制了安装液体火箭发动机的БИ歼击机。1947年8月,航天工业部第1研究所下设成立了独立的伊萨耶夫设计局,该设计局1948年5月并入国防工业部第88研究所,经过改组后成为第88研究所第2特种设计局。1958年12月,还设计局成为独立部门,由伊萨耶夫任局长和总设计师。该设计局研制了一系列陆基弹道导弹、防空导弹、巡航导弹、海基弹道导弹、反舰导弹所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他本人1959年成为科学技术博士,1971年6月25日去世。获得过“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56年),荣获斯大林奖金(1948年)、列宁奖金(1958年)和苏联国家奖金(1968年),先后获得4枚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等。
伊萨耶夫
伊萨宁全名尼古拉-尼基季奇-伊萨宁(Николай –Никитич-Исанин),1904年4月22日(5月5日)出生,193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电子技术学院,1935年开始在第17特种设计局工作,从工程师一直做到“恰巴耶夫”级轻型巡洋舰副总设计师。1950年2月1日-1963年12月18日任第16中央设计局总设计师,先后研制82型重巡洋舰、AB611型、629型潜艇等。1963年12月18日-1974年4月5日任第143特种设计局局长(该设计局1974年与第16中央设计局合并),领导该局研制了661型核潜艇。1970年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72年成为克雷洛夫院士命名的科技协会荣誉会员,1977-1987年成为主席,1988年为荣誉主席,1990年3月1日去世。先后两次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3年和1974年),荣获斯大林奖金(1942年)和列宁奖金(1959年),先后荣获2枚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2枚劳动红旗勋章等。
伊萨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