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老酒鬼开讲了!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地方——巴林左旗。
先说说巴林左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吧。巴林左旗是“富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厚重而又灿烂的文化,以及许许多多经典的故事。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东胡、鲜卑、乌桓、契丹、女贞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活动,留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足迹。尤其是契丹人在此建立的赫赫有名的辽王朝,营建了皇都辽上京,使得巴林左旗在历史地位上极为显赫,让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孕育了山水秀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和文化多元。
史以文传,文因史重。
咱就从这里跟“烧锅”有关的故事讲起。
在巴林左旗这片土地上,目前以“烧锅”命名的村子就有好几个,比如杨家烧锅、马家烧锅、烧锅窑、老烧锅、小烧锅等,一听这些地名,似乎就能嗅觉到这些地方的陈年往事和久远的味道,事实正是如此。这些地名跟烧锅有着很深的渊源,况且大都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
1924年(民国十三年),杨家烧锅在巴林左旗南部开张,并得名杨家烧锅村,1954年受洪水灾害,村子迁至西沙梁子,从此更名为新立屯,杨家烧锅的名字因而失传;马家烧锅是1925年(民国十四年)由马姓人家在土木富州(系蒙语,意为“驼颈山”)一山脚下开办的烧锅,由此有了马家烧锅村(1967年曾改为榆树屯,但人们还是习惯叫马家烧锅至今);烧锅窑乃是1927年(民国十六年)马家烧锅发达后在巴林左旗北部另一个地方开设的一家烧锅分号,并在此置地建村,名为烧锅窑(1967年更名为东方红,1984年恢复原称),并沿用至今;老烧锅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在巴林左旗南部地区由陈姓人家开的一家烧锅,村名沿用至今;小烧锅于1934年建村,位于碧流台一带,由四户人家联合开办一家烧锅而得村名。
此外还有一个村子以“酒业公司”命名,是1949年开办的酒厂。
上述这些村子都有些年头了,大多从民国时期因酒而兴起,可见那时候酿酒业在巴林左旗已经十分兴盛。
据传,巴林左旗烧酒的创始人叫陈玉凯,字凤书,生于1882年,河北省蓟县刘杨庄人,1923年(民国十二年)林东放垦时,此人来到巴林左旗白音敖包挂荒地十顷。从此,陈家人开始开荒种地,粮食连年丰收,家产日益殷实,成为一方首富。接着,开始置买房产、开设酒局子,经销白酒。到了伪满时期,土匪猖獗,白音敖包一带屡遭骚乱,生产经常停顿,烧锅几乎倒闭。为了生存,陈玉凯把烧锅从乡下迁到林东城里,命名为“裕龙泉”,亦称“东烧锅”,或者“陈玉凯烧锅”。据说这也是林东开设的第一家烧锅。
提起酿酒业,不仅在巴林左旗,就是在赤峰广大地区已经是久负盛名。清初以来,在赤峰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酿酒作坊,尤其是在蒙古族人聚集地区的经济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酿酒作坊分布于肆市集镇,时称“烧锅”。到了清代中期,在农业发展较早的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地酿酒业已经十分盛行,可见酿酒业的发展作用。近代以来,赤峰地区的烧锅前后有晋恒泰烧锅、通盛远总号烧锅、宝泉长烧锅、源隆号烧锅、广源盛烧锅、晋盛长烧锅、干蔚兴烧锅、泰晋豫烧锅、福增泉烧锅、晋丰泰烧锅、万源德烧锅、西万源德烧锅、德成泉烧锅、复成泉烧锅、醴泉通烧锅、福生泉烧锅、通盛远南栈烧锅、干源泰烧锅等,当然了,开办烧锅并非都能长期站得住脚,除了靠市场,还有其他因素,既有开业的,也有关闭的。其中的西万源德烧锅,是赤峰当时有名的十八家烧锅之一,是赤峰富户元隆张家的买卖,因其经营有道,生意兴隆,于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开了一处分号,名为万源德西栈房,也叫西万源德烧锅,久而久之,此处的地名也随之叫西万源德了,且沿用至今。从上述商号看,有几家带“晋”字的,想必都是晋商。晋商是明清500年间对山西商人的称呼,他们主要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外出经商是山西人谋生的重要手段,晋商在当时曾经遍及全国各地,在北京就曾经流传着“京师大贾数晋人”的说法,那么在赤峰一带出现晋商也就不见怪了。
到了日伪时期,因时局变化,烧锅的数量锐减,仅剩下干蔚兴、通盛远、福增泉几家了,苟延残喘的维持着,到了1945年,与巴林左旗为邻的天山镇业仅有同复兴、三兴永、天合泉几家小烧锅了。
据了解,早在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与天山为邻的开鲁建县,工商业发展较快,开设了许多烧锅,仅在城内开业的烧锅就有合同永、大德号,而后又增加了兴隆泉、利开号和万合永。
烧锅,顾名思义,就是酿制白酒的地方。提起中国的酿酒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人之于酒或者酒之于人是怎样形成关系的呢?宋人朱冀中在《北山酒经》中说,“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下逮闾生,诗人墨客,樵夫渔父,无一可缺此。”因此说,古往今来,因酒成事者有之,因酒败事者也在。
那么在巴林左旗境内,最具有传奇色彩、具有历史意义的烧锅则属于民国时期的马家烧锅了。据马氏族谱记载,马姓人家的先辈于明朝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出来后,迁移至河北遵化一带,因生活所迫,一路向北继续迁移至昭乌达盟(今赤峰市),为了生存,先人马成和其兄弟再次北上,最后抵达巴林左旗土木富州一带,算是落了脚。从此,一家人在那里开荒种地、兴建家业,逐渐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到了民国时期,通过马成和其兄弟及子辈们的拼搏奋斗,马家已经拥有两个庄园(即:马家烧锅、烧锅窑)、良田百顷,牛羊马匹无数,建起的马家烧锅酿酒作坊(厂房)达三百余间,规模之大,实力之强,当年在热河省无人比肩。他们在林东镇内经营着酒局子,当地人无不称赞马家烧锅酒香醇厚。
今儿,咱把故事讲到这儿。其实,故事才刚刚开始,精彩的片段还在后面……(待续)
来源: 往事与记忆
编辑:毕永宝
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