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儿妈妈原创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大年初一,字节跳动请全国人民免费看电影,小编也凑个热闹,在家观看了徐峥导演的《囧妈》。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儿子的笑中带泪的故事,怀揣音乐梦想的妈妈踏上前往莫斯科的列车,为拿到护照,被离婚和生意缠身的中年油腻男阴差阳错地与母亲踏上同一列火车。
母子之间最多的镜头是儿子与妈妈你一言我一语的激烈高频互动,双方却都无法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母亲只管不断喂食,儿子只管不断吐出,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母亲一直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其实从来没有用心听过孩子说话。在这段旅程即将结束之时,双方才突然体会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倾听对方的心声永远都比不厌其烦地唠叨更有效。
“亲子沟通”是家长们常挂在嘴边的词,家长们也常把不良的亲子关系归咎为孩子,而说和听,是亲子沟通的两大要件。父母总急着表达自己,却很少用心去听孩子说话。
1、典型现象一:你说你的,但我同时还要忙别的事情
孩子一回到家,就兴奋地讲起今天老师讲的有趣故事,父母则是一边摘菜一边看着电视,或者抱着手机躺在沙发上,此时孩子必定是没有兴趣在继续讲下去,父母的表现是在告诉孩子:孩子,你说着,我也听着,只是我手里还要忙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2、典型现象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父母和孩子在意见不和时,通常会你一言我一语接连不断,各自都觉得自己说得有道理,双方都听不到对方讲得是什么。
3、典型现象三:你说你的,我听你说
什么是真正的倾听?孩子认真说,父母用心听。孩子在表达自己想法时,父母放下手中的菜篮子、手机和遥控器,专注于听孩子表达的内容,给予肯定与适度回应,这才是真正的倾听。
以上就是常见的三种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第三种孩子说话父母倾听的方式是我们搭理推崇的。生活中,忽视孩子声音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父母漠视孩子的声音,对孩子来说就是巨大的灾难,会使孩子苦不堪言。
1、自卑
孩子说话时,父母总是在忙自己的事情,总是得不到父母的正面回应,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不被接受的,不受重视的,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没做好,是不是父母不爱自己了,他会不断否定自己,对自己极度不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不愿表达
当孩子主动要和父母沟通,而父母采取漠视的态度,就是在告诉孩子,我们对你要说的事情不感兴趣,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长此以往,孩子总是被父母亲忽略和漠视,他就不愿再主动与父母沟通,不愿敞开心扉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悲喜,即便是日后遇到苦难或难题,宁愿找寻他人帮忙,也不愿告诉父母。
3、隔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与隔阂是在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每一次孩子的诉说,都是在向父母发出求助信号,他们有诉说的需求,是渴望和父母建立沟通关系。如果父母不及时满足孩子的表达需求,就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不信任,不理解,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误会就会越来越深,难以愈合,很多人在成年以后依然与父母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隔阂。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霍桑效应”,也叫“宣泄效应”,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及时宣泄和表达,才能维持身心健康。孩子的表达欲也是在排解压力、分享快乐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正确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1、目光接触
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发挥眼睛的作用,要通过你的眼睛告诉孩子“我在认真听你讲话”。父母与孩子要保持目光接触,增加眼神的交流与互动,孩子就会收到“你正在认真倾听”的信息。同样,孩子还会用眼神或微笑回应父母,这样的简单互动,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讲话内容感兴趣,对自己很重视,从此就会乐于与父母分享。
2、全神贯注
当孩子表现出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时,父母就要放下一切,专心致志地听孩子说话,不要被其他事情干扰。父母不仅要倾听说话的内容,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和动作。孩子通过父母的一系列表情和动作,会铺捉到这样的信息:我讲的事情对你来说很重要,父母对我很重视,他们是很爱我的”看似父母放下的是重要的事情,但收获的则是孩子对父母的认可和接纳。
3、不随意打断
孩子在激情澎湃地讲述某件趣事,父母千万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同时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不受干扰。父母可以适时用微笑、点头或手势对孩子的观点和精彩之处表示肯定,这种方式会给孩子继续表达增强信心,同时也不会影响到孩子的思维连贯性,还教会孩子不能随便打断别人说话。
孩子的情绪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父母要通过有效倾听、细心观察来了解孩子的感受。倾听也是一门学问,愿父母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学会有效倾听,及时排解孩子内心的压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今日互动话题:家长们,你们在与孩子沟通中是否做到了有效倾听呢?你们对关于倾听的话题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哦!
我是逗儿妈妈,也是一位家有萌宝的宝妈,每天会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儿知识,帮大家解决带娃的困惑和烦恼,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