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唐代飞天:多变的飞动之美是她的生命和灵魂

2020-09-15   莫高窟参观预约网

原标题:莫高窟唐代飞天:多变的飞动之美是她的生命和灵魂

321窟西壁双飞天

320窟南壁双飞天

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也是莫高窟艺术的标志之一。莫高窟492个洞窟中,总计超过4500多身大小、形态、色彩各异的飞天,既蕴涵着神圣的、玄秘的和庄严的宗教美感,也弥漫着永恒的、绚丽的和深邃的艺术美感。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她不是一位神,她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

敦煌飞天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印度飞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从十六国,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代五个朝代,近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敦煌飞天中外、东西南北的吸收融合,完全中国化的历程。

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到达了鼎盛期,艺术造诣也达到了巅峰。

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236个,洞窟所画飞天,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此时壁画中的飞天其基本形象是菩萨装,女性体型,特别是盛唐时期受到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其画法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人转变为楚楚动人的宫娥舞女,粉壁丹青完全进入了人物画的范畴,工笔勾勒,重彩平涂,形象鲜明。

多变的飞动之美是飞天的生命和灵魂,也是评价飞天艺术高低的标准。唐代的敦煌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这与唐代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艺,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她却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

唐代是莫高窟画大型经变画最多的时代,窟内的四壁几乎都被大型经变画占领,飞天亦多画在大型经变画中。一方面为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说法场面、散花、奏乐、歌舞作供养,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佛国天堂——极乐世界的自由欢乐。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飘拽的衣裙,飞卷的舞带,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描绘的诗情画意。

唐代敦煌飞天还有一个新特点,就是出现了不少双飞天。最有代表性的是第321窟(初唐)和第320窟(盛唐)的双飞天。

第321窟的双飞天画西壁佛龛上层两侧。南侧的两身双飞天,飞姿较为优美。这两身飞天的肉体虽已变成绛黑色,但眉目轮廓及肉体姿态线条十分清晰,身材修长,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飘条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象两只在空中飞游的燕子,表现出了潇洒轻盈的动态之美。

第320窟的双飞天画在南壁《西方净土变》中,阿弥陀佛头顶华盖的两侧,每侧两身。这四身飞天以对称的形式,围绕华盖,互相追逐。一个在前,扬手散花,反身回顾,一个在后,举臂紧追,前呼后应,表现出一种既奋发进取,又自由轻松精神境界,和飞动之美。飞天的四周彩云飘浮,香花纷落,既表现飞天向佛陀作供养,又表现佛国天堂的自由快乐。飞天的肉体虽已变黑,面容不清,整体清晰,身休修长,姿态轻盈,人体比例准确,线描流畅有力,色彩丰富艳丽,是唐代飞天最精美的代表作之一。

飞天,是古代画师们用“飞”表示他们精神解放的一种寓意,象征人类征服自然、驾驭宇宙空间和对未来、自由、和平的向往、追求,也象征中华民族昂扬奋进的精神。并以“飞”把人物形体的变化、翻转、扭曲,伸展、摆动,以及背景纹样的流动感,画面流动的意态,体现的更具飞翔的节奏与韵律。走近飞天,置身其中,总能让人产生不断升华的遐想和唯美的震撼。(周卫华)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