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陕西作家常红梅《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
张洁
常红梅是陕西作协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金台区作协副主席。我家住在金台区,与金台区多多少少有点联系。金台区作协办有刊物《金台观》,我曾在上面发表过散文。当时管这事的是著名作家李巨怀先生。后来李先生调走了,由常红梅管。冬季我回宝鸡过冬,去拜访她,她给我送了一本自己的散文集《陌上花开》。我与她,算有一面之交。虽没细谈,但读她的书,便知这是个才女。文笔流畅,情感丰富,知识面广,才华横溢。
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又回到重庆,常红梅出了新书《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收录了她33篇写扶贫故事的散文,每篇散文都比较短,讲述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在帮扶干部的帮扶下脱贫的故事。故事虽短小,但情节完整,各有特点,这33篇文字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等方面,反映了脱贫攻坚战的难度、力度、广度、深度。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了虚拟的“玉水村”整体脱贫的蓝图。
2020年底,中国将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但到今年底,已经完成了95%,全国贫困人口剩下大概600万左右,贫困县剩下60个左右,全面如期完成任务,应该说充满信心。常红梅作为一个区委部门的女干部,入村包户,身处一线,在所难免。冬季我在宝鸡市,我曾工作过的教育局的同事们,人人都在入村包户,单位工作不能少,包户任务要完成,层层订了责任书,加班加点,周日不休是常态。人忙得像疯了似的。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还在教育局上班,那么我肯定也是脱贫攻坚队伍里的一员。贫困户里什么人都有,什么状况都有,难度是少不了的。我回宝鸡纯粹是为了过冬,没有这些难缠的事情,身心轻松愉快。这么一比较,我就觉得自己好幸福哟!
我不知道宝鸡市有多少机关干部在入村包户,但我没有见到第二本这样反映扶贫的散文著作。其实,不论干什么工作,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动的执行上级的要求,完成推托不掉的任务而已。从中体会到不是快乐,而是一种痛苦或负担。极少有人会深入思考并发现其中的一些值得挖掘的东西,所以得过且过,交差了事就算翻篇了。常红梅就与众不同,她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手中还有一枝生花妙笔把它记录下来,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勇有谋,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这些人在一个叫“玉水村”的地方,活得真实精彩,这就有了看点。笔至此,我手心痒痒,写了几句“藏头诗”,为她喝彩叫好!
常把群众记心间,
红心向党志弥坚;
梅花朵朵吐芬芳,
好教山河换新颜!
把每句头一个字联起来,就是:常红梅好!
让全国的贫困人口都脱贫,这是一个极其宏伟的事业。如果要全景式的展现这一工作,我觉得应该是一部宏大的著作。这部著作必须是从上到下,上下连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在历史与现实的跨跃中,在宏观与微观的交织中,立体的、全面的、生动的、诗史般的反映出这一伟大时代的壮举。
常红梅的《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写了一个点,这个点犹如一滴水,反射的是太阳的光辉。这对于一个基层干部而言,已经难能可贵了。她今年8月初把书寄给我,我近期才读完。我觉得一本好书犹如一碗美食,别囫囵吞枣地仓促吃完,要含在舌尖慢慢品,才能真正尝到它那细微的、变化的、丰富的味道。
陕西宝鸡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常红梅用宝鸡话(文中有许多关中地区方言,地域特色明显)讲述宝鸡故事,这些故事优美动听,激情四射,活力无限,像红梅在沃土里绽放,鲜艳夺目,令人印象深刻,不能忘怀。
(本文图片由国家一级美术师赵炜老师提供)
作者简介:
张洁,陕西眉县人,现居重庆市渝北区,系陕渝两地作协会员。在全国多个刊物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2000余篇,著有小说集《写在大地上的履历》《冬去春来的日子》散文集《神农故乡行》《在岁月的长河里漂流》报告文学集《超越黄土地》等。有三篇小说在陕西省分获好小说一等奖、优秀文艺作品奖、秦岭文学奖;有两篇报告文学在重庆市分获中共重庆市委征文优秀奖、重庆市政府经济走廊杯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