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的情况来看,除了清朝之外的任何朝代,都没有听说哪个皇帝戴佛珠。清代的朝珠其实是经由藏传佛教演变而来的,清朝政府开始信奉佛教政策,经常把佛珠赐给属下,后来慢慢的演变成朝珠。清代时期皇帝和后宫的嫔妃,都可以佩戴朝珠,颜色的不同代表了不同官位等级,官位越高朝珠的材质也越为高贵。
清朝乾隆皇帝穿朝服佩戴红珊瑚朝珠标准像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
其中的佩珠,就是现在俗称的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为之。
串珠最先用于颈饰,通常由有孔饰物串连而成。中国因辽阔幅员、悠久历史、富庶产物和多元的文化内涵,可供于串珠的材料多达几十种,古代有石珠、骨珠、蚌珠、木珠、瓷珠、玉珠、陶珠、水晶、玛瑙、琉璃、玻璃、树种、东珠、象牙等等。
在现代手串中,由于材源和社会风尚的演变,沉淀下来比较常见的串饰材料有20多种,本书精选出其中的八大类来阐述。本书即粗列了几种大众常见且在赏析购买中容易出现鱼龙混杂的一些手串的基础信息,作为收藏者、爱好者茶余饭后的谈资。
清双桃红碧玺、翡翠十八子
挂珠,即挂在脖子上的佛珠,通常由108颗子珠穿成,并配以佛头、隔珠、弟子珠。
朝珠构成示意图
随着清朝舆服制度的不断完善,宫廷创制了森严的着装等级制度,它逐渐被赋予礼乐教化的功能,而朝珠也逐渐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定制。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
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规范也载入乾隆二十八年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中,可见官方的重视程度。
清代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周长大约在130-170厘米之间。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的说法,总数定为108。
清中期 珊瑚朝珠
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108下,称为“醒百八烦恼”。
清 沉香木团寿108数珠
自康熙帝以后,历代帝后的朝服像显示均佩戴有朝珠。
孝庄文皇后
皇帝、官僚、命妇这一庞大群体,在正式场合均佩戴朝珠,平时生活所用多为手串,品类和样式更为丰富。
清 碧玺珠翠手串
此款手串由18颗粉色碧玺珠穿成,间有翠质结珠两个,俗称“佛头”。共有红白米珠10组。碧玺的颜色柔和清澈。
十八子手串是由佛教念珠演化而成的一种饰物,可以佩带于衣服上、挽在手腕上或闲暇时把玩,由18颗珠子组成,故而得名。
清 红玛瑙十八子手串
其材质一般为翡翠、珍珠、碧玺、蜜蜡、珊瑚、伽楠木等。
清乾隆 伽南香金粟寿字十八
现代人喜爱手串,更多的是因为它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文化的符号。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