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险被“拖延症”摧毁的都市男女,还有救吗?

2019-09-18     西门君不吐槽

作者:西门君。来源:【西门君不吐槽】(id:ximenjun45)

“只剩三天了,可论文还是一笔没动!”

“一周看一本书的计划咋就这么难?”

“周报就差我没交了,可是真的不想动啊......”

我相信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曾有过类似的“哀叹”。归根结底,这些烦恼都可以总结为三个字,“拖延症”。

“拖延症者”的典型表现是,他们做事虽然拖拉,但他在心理上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急切地想要扭转乾坤,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这种心理上的痛苦导致了身体的病变,比如说头痛、恶心、失眠等等......

轻度的拖延症者还好,值得担忧的是重度的拖延症者。他们在面对一个新任务的时候,往往抱有一个相当乐观的预期:

“我会充分准备的开始,然后井井有条的各个击破,最后漂亮地完成任务。”

但奇怪的是,他们的动作却跟不上自己的计划,像是被什么东西“绊住”一样。

之后,他会在极度焦虑的情绪中拖拉进度。直到退无可退,他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把它一口气干完,要么干脆破罐子破摔,直接放弃。

不论是哪种,这个过程都特别的痛苦。毕竟,开始都举步维艰,还谈何完美ending呢?

那么问题来了,拖延症是如何诞生的呢?

这还要从互联网的普及说起:随着海量信息的喷涌而出,人类大脑渐渐有了信息超载的感觉。

可大脑天生就是懒惰的,它运转的逻辑是“能怎么省能量我就怎么来,不动脑最好!”

想要趁早完成任务的“理智”,在慵懒的“本能”面前,根本就是以卵击石。

其实,当一个人遇到某件困难事情的时候,有拖的想法才是正常的,不拖反而是不正常的。

因此在面对拖延症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跨过自责的心坎。因为这就是大脑天生就是爱偷懒,人人都一样。

就拿达芬奇来说,别看他一辈子画了二十多幅画,好像还挺高产的。但像《最后的晚餐》,他画了三年,而《蒙娜丽莎》则画了四年。这可不是什么精雕细琢,纯粹就是拖延症。

他在临死前写下过这么一句话:“谁来告诉我,我到底有哪一件事情是彻底完成的?”

这就是拖延症产生的第一个原因,大脑的本能所致。

拖延症产生的第二个原因,估计你也猜到了——我们害怕失败。

在如今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一次生意谈成了,所有人都夸你好厉害,有能力。可一次项目黄了,这个人瞬间就被痛批“废物,loser,蠢。”

一想到这些,拖延症者能不害怕吗?

于是乎,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故意拖着把事情搞砸,到最后他们就可以坦然安慰自己说,“我并不是没有能力,只不过没有全力以赴罢了!”

拖延症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完美主义。

之前说过,拖延症者的一个弊病是他们对每件事情都期望颇高,可是自己的能力却又跟不上,从而产生一种落差的挫败感。他越痛苦,越没自信,他的执行力就越差,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说完了拖延症产生的三个原因,我们再来聊聊怎么应对拖延症。

方法一:尽早设立截止日期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叫 deadline (截止日期)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人类所有的劳动,特别是从无到有的脑力劳动,如果没有截止日期的话真的拖多久都没个准。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时候,因为没有截止日期,居然整整拖了二十年!

方法二:改变环境,让自己沉浸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空间里

多少人的拖延症,都是毁在在手机等“诱惑品”上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用来抵制诱惑了,我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做手头的工作了。

因此我们在需要高度专注力的时候,首先就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里面。

方法三:调整你的预期,让自己有条不紊地走出舒适区

打个比方,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立志半年瘦二十斤,结果过了三个月体重纹丝不动,问题出在哪?

答案是,他起初定的目标太荒唐了,以至于每次他想付诸行动的时候,都难免绝望的自嘲:“我当初造的是什么孽啊?”

说到底,拖延症就是一个“怎么和自己友好相处”的问题。你愿意改变当然是一件好事,可你实在愿意放宽心态,舒舒服服躺在舒适区,就算拖拉一点,只要不影响他人,这又何妨呢?

就像TVB的经典台词说的那样,“做人嘛,最重要的还是开心!”

作者简介:西门君,《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于浙大就读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关注我,学习最接地气的传播学知识。商务合作请私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dR-Sm0BJleJMoPMSpx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