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年近古稀,本应在家安享晚年。然而,家住雁城建设西路二段的谭小林却闲不住。每周六,她都要到雁江区松涛镇敬老院。为老人更换干净衣服、收脏衣服回家洗,给老人收拾屋子、打扫卫生,给老人洗头、剪指甲、陪老人聊天……38年来,谭小林风雨无阻,陪伴敬老院里30多位老人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
谭小林同敬老院老人聊天。
用爱温暖敬老院
38年不间断
11月2日,星期六。早上7点不到,谭小林就背着背包出门了,比往常提前了40分钟。“跑敬老院自行车都骑坏了3辆,现在这辆已经修不好了,只有买新的,太贵了我舍不得,就走路嘛,当锻炼身体。”由于自行车坏了,而谭小林年纪大又不会使用手机扫描共享单车,她便只好步行到雁江区松涛镇敬老院。差不多1个小时,谭小林到了敬老院,她径直来到75岁老人李光有的房间。李光有正坐在凳子上,见谭小林来了,立刻直了直腰杆做好换衣服的准备,谭小林一边和他摆龙门阵,一边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洗干净的衣服给李光有换上。换完衣服,谭小林又到里面卧室查看李光有的药吃完了没有。
李光有告诉记者,他比谭小林只大了几岁,既不是亲戚关系,过去也不相识,谭小林却如此费心照顾他,这让他非常“过意不去”。李光有直夸:“谭大姐真的是个好人!”
经谭小林照顾的老人,李光有只是其中一个。1981年,谭小林经过四处打听找到雁江区观音阁敬老院,便毛遂自荐上门义务服务。从此,38年来,谭小林从未间断过对敬老院老人的照顾。
“做好事不难,难得是能坚持这么多年,她真的了不起!”松涛敬老院的李院长说,谭小林的举动很令人钦佩。
谭小林在敬老院打扫卫生。
孝亲敬老入心间
得益于父母教育
“敬老院和养老院是不同的。”这是谭小林对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谭小林说,养老院的老人有儿女陪伴,养老条件更好,而敬老院里有许多“三无”老人,相比之下更孤独、养老条件也差些,她希望敬老院的老人们在老有所养的同时能有更多的依靠感、幸福感。“我现在这么做,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常教育我要善待他人。”随着时光流逝,老人们相继离世,年纪越来越大的谭小林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我也老了,现在能为他们做一点是一点。”
谭小林原是重庆黔江区土家族人,从小家境贫寒,成长历程中吃了不少苦,虽然生活条件不好,父母却总是教育她要乐于助人。1973年,经人介绍,谭小林嫁到雁江区老君镇,并在资阳页岩砖厂上班。在资阳的这些年,虽然和家人一直保持联系,却无法伺候在父母身边,谭小林心里很是遗憾,为弥补这份遗憾,她用对父母的爱悉心照顾着敬老院里无儿无女的老人们。
谭小林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付出爱也收获爱
生活拮据却充实
照顾老人,谭小林不仅出力还出钱,买零食、买药、买生活用品等,这些钱都是她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页岩砖厂倒闭后,领着微薄退休工资,住着廉租房的谭小林经济情况窘迫。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她给人打零工,甚至在菜市场捡过烂菜叶子回家吃。日子虽然苦,但在敬老院和老人们相处的点滴让她心里很充实。
谭小林的爱心善举不仅得到老人们的肯定,在社会也广为流传,她多次被民政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老龄协会联合评为敬老好儿女“金榜奖”、全国敬老模范、省“十佳敬老儿女”、省“孝亲敬老楷模”等。2014年,她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会,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我现在年纪大了,只能尽力照顾他们,只要他们过得开心,我就知足了。我的付出能让他们感受到幸福,我也非常满足。”如今,每到周六,谭小林依然奔走在前往敬老院照顾老人的路上。
资阳日报记者 郭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