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019-08-14   徐州市妇幼保健院

它是最好的“职业”,也是最坏的“职业”,它就是为人父母!看到孩子们可爱的样子,能让你甜到心都化了。如今,“丧偶式育儿”“缺失的爸爸”这些育儿问题在现代家庭中并不少见。家长普遍忙于工作,陪伴往往是在送孩子去培训班的路上或是等候下课的时间,陪伴成了“陪一下”或“陪过了”。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营养保健科副主任医师褚英说,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真正的亲子陪伴,能带给孩子很多成长。

陪伴不是“陪着”

“妈妈不和我玩,妈妈只爱手机。”每当听到孩子这么说,张女士总觉得委屈。“我怎么会不爱他,我这么忙碌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他。”熟悉的场景、类似的对话,经常出现在不少家庭。

图片来源互联网

褚主任说,现在一些家长手捧手机,陪着孩子做作业、绘画、阅读,但在孩子眼里,父母玩手机的时间多过陪伴他们的时间,懵懂无知的孩子自然而然觉得“爸爸妈妈只爱手机”。有些父母虽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因缺少交流,不停地看手机、刷微信,结果2、3岁的孩子在一旁嚎啕大哭。还有低龄幼儿效仿家长,热衷玩手机游戏。

陪孩子逛公园,当孩子一脸期待地问家长“秋天叶子为什么会变黄”,妈妈却和闺蜜交流时尚话题;当爸爸陪孩子画画,孩子兴奋地向爸爸描述“眼中的世界”,爸爸却有一搭没一搭地“嗯”着,心中牵挂晚上的饭局……其实,孩子需要陪伴,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形式上的照看。所谓“高质量陪伴”,并不是家长每天陪着孩子就行,而是能懂得孩子的语言和感受,用轻松融洽的方式沟通相处。

陪伴是个“技术活”

“再不陪陪孩子,就长大了。”这是很多父母的感叹。但有的家长偶尔才有时间陪孩子,为了弥补心中的内疚,就用豪爽的花钱方式来代替陪伴,不管孩子是否真正需要,只为自己内心平衡。

褚主任说,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和孩子心灵互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有什么困惑。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和孩子全方位的互动、交流、点拨和引导。

什么才是“有效的陪伴”?父母要保证基本的陪伴时间,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全心全意、倾情融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以需求为导向,为成长提供支持。

图片来源互联网

褚英说,陪伴是一个观念,也是一项“技术活”。首先要了解陪伴的目的是什么、陪伴过程中需要哪些支持。在她看来,陪伴最终目的是引导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因此,陪伴也需要顶层设计,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理解并支持其优点,引导改进其不足之处,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她建议,家庭成员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职业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比如:爸爸可以陪伴孩子运动;妈妈多与孩子交流一些学校的事;祖辈的陪伴可以帮助孩子传承家风。

褚主任认为,可以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商量,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把成人的想法过度放大,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儿童的方式陪伴孩子。同时,应更多思考长远的教育打算,趁孩子还未长大,陪伴他画画、唱歌、游戏、阅读。

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

对于如何形成正确有效的陪伴,褚英从家庭和亲子关系谈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最早接触和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或第一场所,父母的个体成长发展的第一任教师。从教育顺序来说,儿童接受的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

家庭是人类存在的港湾,儿童成长的摇篮,在这个基本的社会组织中,因其人员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由于其构成的独特性而具有独特的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榜样,社会信仰、规范、价值观等也是通过父母的“过滤”而影响孩子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时时处处都在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因此孩子的人格往往与父母十分相似。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影响儿童以后各层次的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褚主任说,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提升信任与安全,锻炼良好的社交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使孩子勇于尝试新事物。

正面管教 亲子关系中常见误区

曾经,家长、老师们对孩子严厉控制、动辄惩罚。后来,很多人又矫枉过正,走向娇纵、溺爱。诚然,过度严厉或娇纵都不可取,但除了在两者之间来回摇摆,人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办法。正面管教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褚主任列举了亲子关系中常见的几种误区。

有的家长说:“我每天没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我的工作很忙!”

有的说:“我上班时间忙,周末的时候我也会陪孩子一起出去玩,不是一样吗?”还有的家长说:“我每天也花了很多时间陪孩子但是也没有发现效果很好!”“我每天都会花时间陪她(他)玩游戏/玩具,但是最后我就会很生气,因为他(她)都不会按我说的做,说了也不听,总是把玩具或者东西弄得乱七八糟。”

针对以上两个误区,褚主任认为,频密的亲子时间效果更佳,时间不用太长,每天2-3次,每次数分钟。

赞赏孩子 陪孩子谈天、玩耍都要有技巧

“说到这里,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有效陪伴。高效陪伴不是单纯的面对面陪伴,它是同一空间的陪伴、肢体陪伴的升级,是一种共同参与活动的陪伴,高效且有效。”褚主任说。

与孩子谈天的目的,是分享讯息,互相了解、建立关系,强化言语表达、力、词汇、发音、词语运用、句子结构。

与孩子谈天的方法,比如眼神交流及观察、仔细聆听、有技巧的回应、善用身体语言、全心全意。

有技巧地回答尤为重要。首先应肯定孩子的情绪,认识到孩子只是需要表达,在与孩子的对话中没有对错。

褚主任举了个例子。比如,小朋友骑着自行车跌倒了,大哭。有的家长会说:“没事没事,我们是男子汉,不哭。”“让你不要往那边骑,怎么样,跌到了吧,还哭。”“这什么路,什么车,妈妈(爸爸)打它,怎么可以让我们摔倒。”这些说法都不可取。

孩子好不容易组装的模型被拆了,大哭。家长如果说:“没事没事,我们重新装。”“再重新装好呗,这有什么好哭的。”这样都是不对的。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有技巧地回应,肯定孩子的情绪。用同理心去对待孩子,观察孩子的心情。

言语上肯定孩子,避免使用问句,应该这样说,比如:“爸爸和你去公园,你觉得好开心。”“你好想和我一起玩车子!”“好紧张呀!积木叠到好高!”“夜晚自己上厕所,你觉得有点害怕!”“弟弟打碎你的玩具,你觉得有点生气!”

与孩子谈天要注意选择特定的话题,事前做好准备。放下工作,家务,关掉电视,手机,专心一致;为其他子女安排活动,减少干扰;与孩子L型而坐,并坐在孩子右边;向孩子说话时要清楚、剪短、减慢速度;接纳孩子的想法,不要处处纠正。

而家长在陪伴孩子玩的时候,要投入而不主导。专注投入,让孩子感到你也乐在其中。为玩而玩,不说教也不教学。由孩子作领导者,父母不做主导。孩子从中得到父母的认同,孩子从中学习与别人一起玩耍的技巧。

如球赛旁述,描述孩子的行动或复述其说话,父母不发指令,由孩子作主导,避免给与主导性指令。

应该这样说:“把积木放在这里。画完太阳再画云啦!”适当地降低行为要求,避免经常要求孩子守规矩。

父母模仿,甚至请孩子该如何参与游戏。比如:“你想我怎样玩这辆车?”避免发问,因一般的发问会令父母做了主导。发问容易隐含指令:“不如玩车再玩船?”发问容易改变学习:“这个是什么颜色/形状?”

父母应欣赏孩子,并用言语或行动表达出来如:“好厉害!叠得好高啊!”

父母不应对孩子做批评。发不批评成果:“填颜色填得出界了!”不要又赞又批评:“这次很好,为什么上次不行?下次记得要和这次一样!”适当的降低行为要求,如出现严重问题行为,则终止游戏。

图片来源互联网

通讯员 张彤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提前告知。如发现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