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外乡的游子来说,多数在年关这个特殊的节日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全家团聚,中秋虽然也是个团圆的节日,却不一定能够达到真正的团圆,这种遗憾不仅仅今有,古人同样存在,穿透历史,共享了这个团圆节日的或是团圆或是离别的情怀。
历史的中秋
中秋一词若考证起来,在《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只是节令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节日,只是在秋收时节举行的秋社。到了唐朝,中秋才成为国家法定节日并且把中秋的时间定为八月十五,据说是唐太宗把中秋节定在了八月十五日,在《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名,可以作为佐证。唐朝民风相对淳朴和浪漫,中秋节的玩乐已经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结合起来,饮酒吟诗赏月,成为唐时一个比较有纪念意义的节日。
宋朝过中秋更是隆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记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吴自牧《梦梁录》中说: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到了清朝,中秋之夜也是家家有宴会,户户都拜月,在《清嘉录》中有: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走月亮……。清朝流传的一句话则是: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成了女人们的专利。算是女权的一点可怜的体现。
据《清史稿》记载,清宫各种节令活动中,其中中秋更显得隆重,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过中秋节要举行月供活动。如乾隆二十八年,在山庄的烟波致爽殿院内摆月供时,有供品二十八种,其中有自来红小月饼。祭月完后,赏宫内众人,随往山庄的皇后、贵妃及妃四位、嫔五位、贵人三位、常在四位、阿哥七位等,每位亦伺候自来红月饼一盘。而此时吟诗赏月更是少不了,光是这位皇帝本人的中秋赏月诗就有上百余首,可见对中秋节日的重视,当然最主要可能通过这种节日增加君臣融洽关系。
诗词的中秋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老灿烂文化不可忽视的一环,而在这些诗词中,对于中秋的咏诵更是不可胜数。
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唐玄宗曾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火月饮,在月光下,君臣共饮美酒。皇帝有此雅兴,民间对于这种诗词歌赋赏月活动更是激情不动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咏中秋的诗作如此之多。
据考证,在全唐诗中有111首歌咏中秋的诗作。宋代朱翌在《曲消旧闻》中说:中秋玩月,不知始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即杜甫),其中杜甫的中秋佳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知道打动了多少在外浪子的心。
李白那首经典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许不一定是感叹中秋的诗,但是其中明确能考证出来的很多,如:
《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唐·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文人墨客的咏诗都会或是因景而发,可是因情而叹,诗以言志,不断的以诗词来抒发心中感叹,在宋朝同样如此。
《中秋月》北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当然,在这欢度中秋过程中,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据说有一年中秋,欧阳修与诗人王君玉备好酒席,叫来歌女,待赏明月。不巧赶上一场大雨,无月可赏,但两人仍赋诗自娱,雨夜不眠,欢度中秋,欧阳修写下了《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作为纪念:“池上虽然无皓魄,樽前殊未减清欢”。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诗词歌赋中,才子佳人借中秋月夜表达自己的人生体悟,即是对于节日这种仪式感的认同,更是对于传统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一种传递,从这方面来说,不管是中秋还是其他节日,正是在这种仪式感中达到共情和归属境界。
浪漫故事的中秋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的《嫦娥》指的是流传千古的浪漫传奇故事,古代赏月由来已久,看到月亮中的如同树影的景象无法解释,于是神话故事就此诞生了,这不但是中国,西方同样如是,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就以神话想象作为补充,以此来达到解释的圆满。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许多人都熟悉,前面后羿射日的故事基本上一致,后面的奔月则版本众多,有的是以褒义,如嫦娥逢蒙偷窃不死药时情急之下吞了药后飞到了天上,有的是贬义,是嫦娥自己偷吃神药,而李商隐以诗抒意,表达的一种孤寂之情,倒是把偷药的大帽子安在了嫦娥头上。
后来则是嫦娥奔月,玉兔捣药为人间送药及吴刚砍树等故事慢慢的成形,这些优美动听的故事则和中国月文化、团圆文化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了。
嫦娥奔月表达的古人对于月宫及桂树来源的神话,而拜月则另有说法,其中最主要的说法则来自齐国丑女无盐的传说。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有丑女的传说,就会有美女的传说,而美女的传说则让人们对于美好事物寄予善良幻想。
传说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是“露中生,影里死”。露中生是当王允把貂蝉送给董卓时怕他疑惑有诈,就说貂蝉乃天人,生于雾中,是福德深厚之人。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貂蝉离间董卓和吕布,然后吕布是有勇无谋划,最后败于曹操手中,当吕布身死,曹操把貂蝉赏给了刘备,而关羽认为貂蝉貌美如花,若是大哥被美色所迷,忘记了大业怎么办,因此打定主意要杀貂蝉。这天中秋佳节,貂蝉亭亭玉立的在拜月光,月光之下如画中仙子,楚楚动人,让拿着青龙偃月刀的关羽根本横不下心,关羽叹一声把青龙偃月刀掷到地上,结果刀恰好落在貂蝉月光下的影子中,奇怪的事发生了,貂蝉应声倒下,就此身亡。
中秋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而其中的核心则是月文化和团圆文化,寄托的是国人对于民族对于人民团圆的期望,穿过历史,以诗词歌赋和神话传说为底色,表达了人们最真挚的情感,正是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