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出贵子:一位山区的孩子,每天种地喂猪,还以710分考上清华

2019-08-04   龚老师说教育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都觉得教育拼的是资源和时间,所以就会得出农村教育不如城市的结论。

而清华北大更是中国最好的两个大学,像广西杨晨煜和上海武亦姝进入清华大学其实当时都产生过类似这种讨论。

可是,事实上却有这样一位山区的孩子,每天都会种地喂猪,却以710分的高分被清华毫无争议地录取,显然,在资源和时间之外,一定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东西。

他叫孙宜林,来自河南,那时世代为务农为生。现在很多讨论的人看重资源,其实古代有很多名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很多名人成名后也是一直以“耕读传家”而自豪。

这个传统现在是越来越少见了,现在孙宜林很好地重现了这一点。像很多农村家庭一样,父母对孩子的预期是鲤鱼跳龙门,能够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人生,

为此孙宜林父母虽然文化水平低但还是为儿子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情况是,父母让孩子往东,说我是为你好,孩子的反应是偏往西,说不要你们这样对我好,我要过我自己的生活。

现在面对父母的预期,孙宜林是怎样做的呢?我们说,要看人品,一定要在成功之后。

孙宜林在考上清华的暑假里,他做了什么?

寒窗十年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之后,一般人马上想到的就是一日看尽长安花,应该到这个广阔的世界去看看,

当然,也有人说,要赶紧去把车给学了,这个技能越早学习越好……然而,孙宜林的想法不是这样的,

他想的是,以前因为父母希望自己考个好大学,所以干农活会影响学习时间会被母亲埋怨,而现在终于解放了,自己可以开开心心、全心全意地为父母下地干活了。

我们读了那么多年书,都知道那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可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去扫地,尤其是在面对高考的时候?

又有多少孩子,愿意把自己的时间用在家务用在父母感恩上。而事实上,“扫地扫屋角,洗耳洗耳根”,家务事特别能够培养出一个人的耐心、毅力与责任感。

我们可以想象,孙宜林在做家务的时候,升起的那种自豪感,会更加帮助他在学习时大大提升效率与能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习秘诀千千万,说至底,就一个“诚”字。孙宜林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学习的好坏不仅仅看时间看资源,更要看自己的那颗心。

一直以主动的心态来学习,来做事,来做人,那么不仅仅是高考,相信他在未来的人生的大路上也能继续这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我是“龚老师说教育”,专注教育,分享教育故事,欢迎关注!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