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糯豆包妈妈(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你的孩子主动对你说过“我爱你”吗?
你的孩子是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吗?
你的孩子对流浪狗流浪猫拳打脚踢过吗?
你的孩子是否经常不满现状,对你咒骂不满?
你以为这些表现是孩子的羞涩、天真、调皮!
殊不知,你的孩子其实已经“生病”了,病因是你对孩子的管教约束。
这种极端且冷漠的事情越做越多,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就越来越少。当希望的窗户关上了唯一的缝隙,他们整个世界便都是黑暗。
这种从幼年就生活在黑暗中的孩子,不仅仅是“熊孩子”,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不存在同情心,只有保护自己。性格懦弱的孩子会选择蜷缩起来,不理世事,一心想着逃避。性格强势的孩子会用幸灾乐祸,主动出击去欺负他人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他们怕一眼被人看穿自己内心的孤独。
同情心的官方释义为对某事,或者某一人的觉察与同情感,同时也指这种情感的表露。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义和初级层面,人人都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但同情心又是一种才能,往往指培养成能与他人感情引起共鸣的一种才能,而这种感情不必一定是悲伤。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去体会同情心的存在。将自己的心探入对方的心,即将心比心,探入完毕后,你便迅速缩回到自己的内心之中。当你探入他的心后,你用心去体会他的喜怒哀乐,设身处地的想象如果现在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会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并被他的情绪打动,回到本体之后久久不能平复自己心绪,这种感同身受的状态就是同情心。
孩子的想法与行为与成年人大有不同,甚至一些道理我们讲给他们,他们未必能全都听的懂。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同情心呢?
1)从来不会对任何人有可怜的想法,甚至去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医生护士拼命救助患新冠肺炎的病人,汶川地震幸存者的故事无动于衷,甚至不会流露出任何表情的孩子。
2)不会关心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家人的孩子;当得知自己的亲人离世,或者身边的朋友患了重大疾病的时候,没有一点不舍,留恋,担心的情绪。甚至不会说一句关心的话,甚至还刻意的去躲避这种场合的孩子。
3)对小动物的喜欢只是觉得他们可爱,但是看到他们被惨虐,被杀害,也没有一点动容之情的孩子。
4)在看煽情的文字,电影,音乐,小说,话剧时不会下意识的流出眼泪,甚至会觉的剧情过于矫情,表现出无聊厌恶的表情;反而对于一些恐怖电影,精神控制电影,校园暴力电影,暴力血腥的剧情非常感兴趣,甚至会有去模仿的冲动。
5)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的可怜之心;觉得自己做的任何事遭到的惩罚都是罪有应得,自己只要承受了父母的责罚,一时的道歉甚至赔偿一些在可接受范围内的金钱即可解决事情,这样的心态都是极其可拍的。
他们与生俱来的善良与力所能及的帮助会温暖周围的人。而这些温暖会带给他们相应的回报,最明显的回报就是幸福感与自豪感。在他们身上可以看见一种自信感,那是父母留给他们最大的财富。
当他们遇见挫折时,他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当社会的压力给予他们最大的挑战时,他们也会抬起自己高傲的头,笑着面对一切。
而已经对父母约束性行为已经习惯麻痹的孩子,会将这种负面心理当成真理,并且奉为教育孩子的第一准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而这种思想会从他们七,八岁的时候就根深蒂固。对一切想要和想要争取的东西第一时间选择逃避,甚至是诋毁。久而久之,不仅孩子是如此,孩子的孩子更是如此。
我们应该采取散养方式,杜绝以大人的看法约束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去做:
1)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大人可以适当引导;如在孩子的喜好方面,大人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孩子挑选他最喜欢的一样,并了解他选择的原因。
2)改变说服教育与打骂教育的方式;通过自己感同身受孩子的做法,以理服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甚至孩子改正了坏习惯与坏情绪应该适当的进行表扬。
3)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行动方式;我们应该在生活中,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做正确的引导。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教育孩子主动帮助他人,不要因为害怕与人交流,不好意思而放弃帮助。
4)纠正孩子的太以自我为中心;轻度的自我好感在大众的眼里称为自恋,但一般不会打扰到他人。别人还会对这种特殊的性格产生喜爱之情。而过度的自我好感,甚至对别人产生困扰,总觉得自己是所有人的中心,所有的人都应该让着自己的人,被称做自私。这类人通常会受到大众群体的厌恶。当他们感受不到别人对他的看法,自然就无法感同身受,更体会不到他人的想法。
5)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生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家庭,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幸福的环境。让他们看到上一辈与下一辈的关心,同辈之间的互相尊重,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懂得爱的真谛。
当你意识到你的孩子的精神世界“生病了”,或者已经在“生病”的路上徘徊,不要心急,不要害怕,更不要用另类的眼光或者话语去讽刺他。不防静下心来,去探寻孩子的内心。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用散养的方式,去正确的引导孩子,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是上天送给你最好的礼物。
ps: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