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安阳“殷墟”,很多人都会想到在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确实是太有名了。十几万片甲骨文的发现直接证实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通过对甲骨文上的内容的解读,与《史记》上的记载基本上是吻合的,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史记》的可靠性,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中国夏朝的存在。
红色标注部分为安阳小屯村
15万片甲骨上大概有4500个单字,目前已识近2000字,确定无争议的只有1000多字。
甲骨文图片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我国考古界还停留在金石学的阶段,没有人去野外做考古。据统计,早期欧美人搜集的甲骨片在5000片以上,加拿大搜集的多达25000片,流失到日本的甲骨达1万多片。
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是殷墟?历史上的殷墟是个什么地方?
这还要从“盘庚迁殷”说起。商朝的首位帝王是商汤,商汤最早把国都建在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历经十九代(算上太丁),到了盘庚的时候(第二十代)经过了一番激烈的王位斗争后,盘庚顺利登上王位,为了稳固王位,他决定迁都到殷。自盘庚之后,到帝辛时代商王朝的结束,殷一直是商朝的都城。盘庚迁殷后,商的各个方面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武丁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史称“武丁中兴”。而“殷”就是现在的“殷墟”。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已经在殷墟(及附近)发现了宫殿宗庙、王陵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等,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殷墟会有如此规模的甲骨文出现了。
盘庚迁殷图,从毫到殷
甲骨文是商朝的官方文字,在殷商灭亡后依然延续了一段时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也是会刻有文字的,古人称铜为“吉金”,相应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就叫“金文”。甲骨文与金文的存在时间上是有交叉的,所以,甲骨文不等于商文字,金文也不能直接等于是周文字。
殷墟出土了大量极其重要的文物,甲骨文、“后母戊鼎”自不用说,还有一座未经盗掘的王室墓葬——妇好墓。
后母戊鼎
在殷商时代“巫气”十足,事无大小均要占卜一番,“明天天神会下雨?”“王后要生孩子,吉利吗?”“什么时候适合搬家”,不单生活中的日常会被拿来占卜,军事上的大事也会作占卜。
例如有一条卜辞就说:“辛未卜争贞(‘争’是管贞卜的人的名字):妇好其比伐巴方,王自东探伐,戎(陷)于妇好立(位)?”(《殷墟文字乙编》)。意思是:让妇好和某某一起去征伐巴方,而王则亲自从东方深入进击巴方,敌人会陷入妇好的埋伏吗?
这里出现了一个名字——妇好。据统计,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妇好”的名字出现了200多次。
妇好生育卜甲,《故宫文物月刊》总355期第17页
妇好是前文提到的武丁的合法妻子之一。她不单是一位王后还是一位女将领,并且会经常主持祭祀活动。从出土的甲骨文碎片中可以隐约感觉到:这是一位传奇女性。
玉器,疑似是妇好的形象
不单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妇好在当时的地位,从她的陪葬品就能看出来。
妇好墓文物
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是一座身份清楚、未经盗掘的王室墓葬。
妇好墓出土的文物很多都是商代精品,如后母辛鼎、三联甗、偶方彝、妇好鸮尊、铜钺(军权的象征)、象牙杯。
后母辛鼎及鼎内铭文
后母辛鼎:后母辛鼎是专为妇好铸的鼎。妇好是尊称,并不是她的名字,“好”是她得到的姓氏。“辛”是她的庙号。后母辛鼎的鼎内铭文也证实了“后母戊鼎”的命名。
“后母戊鼎”就是改名后的“司母戊鼎”。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鸮”即猫头鹰,商人具有浓厚的鸟崇拜观念。《诗经·商颂·玄鸟》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上图是首次问世的三联甗yǎn、偶方彝。
甗是一种食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为甑、下为鬲,中间巧妙的可以通蒸汽,相当于现在的蒸锅。早在新石器时期的龙山文化后期,就已经有了陶甗。彝是一种酒器、礼器。商早期的时候也是已陶质的形式出现的。
单个甗+人头
绳纹灰陶甗
妇好墓墓共出土随葬品1928件
青铜器440多件
玉器590多件,随葬的玉石器中,多为商代玉器中的精品
骨器560多件
妇好墓还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镶嵌绿松石象牙杯,堪称武丁时期玉雕的巅峰之作,目前已经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玉凤
殷墟还发现了车马坑和道路遗迹,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
110多座商代宫殿宗庙基址,10座王陵大墓。殷墟的王墓通常有4个墓道,喻示“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归我管”。
殷墟是我国第二个朝代,商后期的都城遗址,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早的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郭沫若也曾感叹:“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