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最尖锐的一个问题:家长能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庸吗?

2019-08-12   陪你观影

文 / 观影君

接棒《长安十二时辰》和《陈情令》,8月份的国剧依旧有爆款出现,它就是《小欢喜》

开播以来,热议不停,话题不断,目前豆瓣评分8.1,口碑也相当不错。

《小欢喜》作为2016年电视剧《小别离》的续集,继续瞄准了“教育”问题。

“教育”二字,牵动万千中国家长的心,《小别离》讲述的是中学生留学的话题,《小欢喜》则更加接地气,聚焦于高考,以及备战高考的家庭,继而探讨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成长等。

故事围绕着三个不同的家庭展开 — 方家、乔家、季家,描摹了一幅属于中国式家庭的“浮世绘”,其中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甚至还有一点师生情。

对于《小欢喜》,很多人给出的评价就是,“这也太真实了吧,仿佛就是我自己的高三生活”。

能看得出来,本剧确实在细节处下了功夫,完完全全拿捏住了中国高中学子备考的真实情况:故意买大一号的校服,堆积如山的教辅书,黑板上的密密麻麻的解题过程,月租两万的学区房…这一幕幕让家长和孩子都很能感同身受。

《小别离》和《小欢喜》的总制片人徐晓鸥曾说,“教育是一个极具共鸣的社会话题,这两部剧就是想呈现出中国家庭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所展现出的百态,记录下时代给我们这代人打下的深刻烙印”。

在《小欢喜》的第一集,方一凡被告知要留级蹲班,他的母亲童文洁非常生气,在车上对儿子说,“方一凡,你对得起我吗?妈妈高三那年,物理93,数学92,你为什么一点不随妈妈。再说,你也没随你爸呀,你爸也是学霸”。

这是多少人的真实经历呢,被父母数落着:“我和你爸都那么聪明,怎么你就那么愚呢?”

在“教育”这个大话题之下,《小欢喜》在第一集就抛出了一个戳中很多家长的尖锐问题,那就是站在童文洁的立场上,身为家长,“能否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呢”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也是一个轻易就能刺痛很多人的问题。在知乎,“部分家长是否很难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庸”这个问题的浏览量已经达到了1297万的浏览量,超过3000个回答。

从理性角度,也就是根据大数据分析来看,2001年出生人口1700万人,其中1300万到1400万人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800万人可以获得高等教育,其中考上985大学的大约有16万人,至于C9高校,更是只剩下3万多人。

C9高校

如果父母处于塔尖,人群的前3%甚至是前1%,属于大学霸类型的话,那么根据比例来推算,自家小孩多半都是会比自己差的:

当父母的教育水平都处于当年前3%时,子女仍然处于前3%的概率只有10%;当父母教育水平都处于当年前1%时,子女仍然处于前1%的概率只有14.1%。

排除特殊情况,从概率上来说,现实的残酷就在于此: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人极少极少,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而聪明人的孩子大多也没那么聪明。身为家长,需要在某些时刻承认孩子的不完美,甚至平庸。

对于中国式的家长,目前似乎还很难做到这一点,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父母为孩子牺牲了一辈子,没有自我;却无法容忍孩子,突然有了自我。”

家长们愿意承认自己对孩子的陪伴不够,承认孩子的补习班报得太少,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够继续辅导孩子的功课,可就是很难承认孩子的平庸,非要想方设法加大力度扭转这种局面。

好比在《小欢喜》中,童文洁的侄子林磊儿是个尖子生,分班考试一举拿下年级第一,与倒数第一的儿子方一凡形成鲜明对比。得知此事的童文洁顺手就抄起身边的杂志开始怒打儿子。

其实,并不是所有小孩都是天生平庸,有很多一部分是被父母的高期待钝化成平庸了。

父母总说,不希望孩子以后像自己这样操劳,要过上更加轻松更加幸福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就是常态啊,不用打拼不用奋斗的舒适生活又有几个人能享受呢?

父母把太多自己未尽的心愿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把他们看作是自己宏愿的延续,当作汲取成就感的工具,也往往容易去替孩子们做决定,其实这就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缺陷,甚至可以说是心理残疾。

况且,这样一厢情愿的高期待很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帮助孩子进步和成长,还会带来伴随一生的自卑感。

因为孩子所做的事情很难踩中父母挑剔的节拍,以至于孩子做什么事都很难获得肯定和表扬,成就感大大降低。

每个孩子唯一的竞争对手,只有过去的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叫作成长,这种纵向比较机制理应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可是有些父母,他们希望看见的,不是孩子战胜昨天的自己,而是战胜自己设下的关卡,战胜别人家的孩子,战胜那些连孩子自己都摸不清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横向比较机制。

这种想法一旦根深蒂固,便如同深可见骨的伤疤,多少年后还是会疼。

教育最大的智慧,不正是信任吗?

父母真正应该做的,是试着相信孩子,给他们试错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大手一挥,指出一个自以为正确的方向,然后一声令下,让孩子朝着这个方向奔去。

《长安十二时辰》的原著作者马伯庸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有三个阶段,一是接受自己的父亲平庸,二是接受自己平庸,三是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

父母应该坦然接受子女无法做到像自己那样思考,也应该接受子女有自己想走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蹚的河,想走的路,想攀登的山峰。该承受的,该经历的,该面对的都在这一路上,这就是人生不断试错的过程。而父母呢,应该最大程度扮演好守护者的角色。就算做不到守护,还可以当一个旁观者。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能够从容面对挫折和困境的普通人。

不论父母是否接受孩子的平庸,都要遵循孩子自己内心的想法,接受孩子自己的选择,哪怕这种选择最终在父母看来确确实实是“平庸”的,如果孩子安于这样的状态,也会因为父母的接受而感到舒服的。

就像知乎上有人回答的那样,“我跟娃他爹就这一个孩子,也没有生二胎的打算,从她出生起,我们的愿望只有俩:身体健康,天天开心。这个初心,从未变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