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免疫证书”?美国将推新冠病毒抗体检测 德国也在做

2020-04-12     美国侨报网

【综合讯】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10日说,新冠病毒抗体测试将很快推出,该测试会显示出测试者是否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据悉,抗体检测技术可以发现那些曾经感染但已经康复的人。使用抗体检测技术对人群进行检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疫情。

福奇7日出席白宫记者会。(图片来源:美联社)

白宫新冠病毒工作小组讨论过免疫证书

美国中文网报道,福奇当天对CNN说:“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我们将进行大量测试。”

福奇还说,拥有“免疫认证”、对抗体测试呈阳性的美国人未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具有一些价值。

他补充,这些抗体检测对于与当前新冠病毒疫情作斗争的医务工作者和前线其他人员而言非常重要。

他说:“如果他们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就可以制定策略,确定他们是否有感染风险或容易受到再次感染。这对医护人员和一线战斗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福奇说,白宫新冠病毒工作小组讨论过免疫证书。“我们讨论时要确保知道的事情是哪些是弱势群体。”他说。

福奇拒绝透露美国何时可以重新恢复正常运转并开始放宽限制的具体日期。他说:“病毒的种类决定了美国是否适合重新开张。”

“我希望看到一个清楚的迹象,表明你们非常非常清楚并且坚定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为你们不想看到一件事就是过早地离开那里,或在同样的情况下放松。”他补充说。

福奇说,美国人在逾越节和复活节期间仍应遵守社会疏离准则。他预测下周将有许多人死亡,但“死亡人数往往落后于推动疾病暴发的因素”,并且住院和插管病例数量应会减少。

抗体检测 中国、德国等也在做

除了美国,还有一些国家也在开展抗体检测。

中新社报道,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9日举行会议。会议指出,目前中国疫情仍存在反弹风险,近期个别地方又出现聚集性疫情,要查找和补齐防控短板。根据检测能力的增强,抓紧在重点地区扩大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范围,提高检测率,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发现感染者,掌握无症状感染者状况。

发“免疫证书”?美国将推新冠病毒抗体检测 德国也在做

德国耶拿莱布尼茨研究所一位科学家3日展示一个新冠病毒抗体测试盒。这个测试盒是由该研究所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开发的,检测血样10分钟就可以出结果。测试盒由位于魏玛的Senova公司制造,已经上市。(图片来源:美联社)

德国联邦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近日宣布启动全国性的大规模新冠抗体调查计划。该所所长威勒强调,这一调查的结论将对准确评估这场大流行病的走向和严重程度,以及更好评估已采取的措施的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新华社报道,根据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的消息,该机构将与德国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3项研究。第一项是对献血者进行检测,从下周开始,每14天将对5000个来自献血者的样本进行抗体检测;第二项是在疫情严重地区招募2000名志愿者接受多次血液样本检测;第三项是全国范围的抽样检测,计划在德国150个地区对总计1.5万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血液检测。

新冠病毒十分“狡猾”,被核酸检测漏过的隐性病例会干扰对疫情的评估以及防控措施。“抗体检测可帮助确定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真正‘渗透力’,对于了解病毒的真实感染能力非常重要。”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教授何大一说。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报道,初步研究表明新冠隐性病例可能占所有感染病例的约60%。无症状和轻症患者痊愈后,体内还会存在IgG抗体,通过血清抗体检测就能找出这些感染者。

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政府已订购350万个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计划分发给居家隔离者;后续还会再订购数百万个试剂盒分发给一线工作者,并在药房和电商平台上架。

西班牙政府也计划在医院、敬老院等感染风险较高场所展开抗体检测。

澳大利亚卫生部门近日表示,计划对1500万人进行抗体检测。昆士兰大学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拉丽莎·拉布俄说,抗体检测是追踪疫情真实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免疫系统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产生抗体,只有核酸和抗体两种方法并用,才能更准确判断传染态势。

确定有抗体人群规模 准备放松疫情防控

新华社报道,多国加大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力度,另一目的是确定已对病毒有免疫力的人群,为未来的疫情防控“退出”战略做准备。

法国科学理事会主席、前法国医学伦理委员会主席让-弗朗索瓦·德弗莱斯日前说,法国计划对大部分人口进行抗体检测,日检测数量可达20万至30万。检测结果将用于评估解除封城和开展针对性隔离措施,制定后续“退出”战略。

德国亥姆霍兹传染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此前说,他们计划在4月初首先分发10万个抗体检测试剂盒给德国民众,抗体检测阳性的人会获颁“免疫证明”,可提前解除隔离。研究人员说,大量的抗体检测将帮助政府判断哪些地区已“群体免疫”,可以解除封锁。(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IGbanEBnkjnB-0zEN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