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00年8月10日,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张圆去世。也就是说,今日是张圆去世19周年纪念日。在此,我们向张圆老师致以无尽的缅怀和崇高的敬意!
1961年,我国曾评选过22位“新中国人民演员”,即常说的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按所在单位,他们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以及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等22人。
其中,本文主人公张圆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四位得奖者中的一位,可惜的是,除去金迪老人家还健在外,其他三位都已离世。
许多人对张圆并不是很了解,其实,三十多年的电影生涯中,张圆的表演以淳朴细腻、生活自然见长,且戏路较宽,她坚持饰演普通百姓角色,尤以成熟、持重的中年妇女形象多见。作为22大电影明星,当年她出演的《祖国的花朵》《沙漠里的战斗》《地下尖兵》《羌笛颂》《兵临城下》《景颇姑娘》等影片深受观众欢迎,是那个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和我国电影界的一面旗帜。
张圆是那个时代标准的美丽女性形象,稳重大方,长相漂亮,有人说她长得有点像谢芳,其实,仔细看看,还真是有那么点味道。
§02
张圆,1926年12月22日出生,原名张祖泽。河南卫辉人。她的父亲曾作过几任县长,后赋闲家中,经济状况日渐困顿,只得靠卖字画维生。八岁时父亲病故,家庭的生活要靠亲友周济。1949年,她相继在华北大学三部和中央戏剧学院学习。1950年入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演员班学习。1953年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8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
参与拍摄了《祖国的花朵》《沙漠里的战斗》等影片之后,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除1974年参与拍摄了电影《钢铁巨人》外,她几乎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直到1977年,才再一次复出,但这时她的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不再适合当演员,便改当了导演,她导演的电影作品有《红牡丹》《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中国的“小皇帝”》等。
在当时女明星中,无论是演出数量还是表演质量,张圆都可以称作是业界翘楚。否则,她也不会被评为共和国的电影明星。
即便这样,也有人认为,在22大电影明星中张圆知名度最小,甚至和她搭过戏的于是之、郭振清、赵子岳、仲星火、凌元等在影响力上都超过了她。这话虽然说得有点符合事实,但要知道,当时评选名额是分配到了各电影厂,各厂再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推荐,至少在长影,她是最优秀的。
对自己的影响力问题,张圆本人也有清晰认识。曾导演过《黄河绝恋》《康定情歌》的著名导演江平就写文章谈到过这个问题。
在199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江平建议在举行闭幕式的大光明影院把昔日的“22大明星”巨幅照片重新隆重挂出。闭幕式上,“22大明星”中健在的都来了,那是多年后他们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照片在电影院集体亮相,都很激动。张圆站在自己当年的照片下老泪纵横,感慨万千:“都老了,但你们这些孩子还记得我们,真不容易啊!”
当天晚上,一友人请江平以及翟俊杰、李仁堂、庞学勤和张圆去黄浦江畔德国啤酒屋聚会。江平写道:席间,张圆破例与大家豪饮:“我从来不喝酒,但是今天我得喝,还得喝光!因为我高兴!几十年被人遗忘,今天终于有人指着我的照片说,这是老明星张圆!还有观众记得我!”
看到这样的话,让人心酸。
§03
张圆的丈夫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于彦夫。
于彦夫,原名于景霖,辽宁省丹东市人。在长影,于彦夫先后导演了《芦笙恋歌》 《笑逐颜开》《徐秋影案件》《自有后来人》《创业》《勿忘我》《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鸽子迷的奇遇》《陆军见习官》等影片,其中《十六号病房》获得第4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于彦夫还是《芦笙恋歌》的歌词作者。
离休后的张圆和丈夫身体都不太好,但他们互相扶持,相依为命,自找乐趣,乐在其中。夫妇两人都是“中华名人垂钓俱乐部”的会员,1997年9月的一次比赛中,于彦夫还曾获单尾重量一等奖。
但他们自然不会忘记钟爱一生的影视艺术。虽然退了下来,但他们依然关心影视,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夫妇两人1957年结婚,女儿张宜庄在童影厂工作,是文学部的编辑。
张圆于2000年8月10日去世,享年74岁。于彦夫于2005年11月10日去世,享年81岁。
在张圆老师去世19周年的纪念日子里,让我们再一次深深怀念张圆和他的丈夫于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