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词,让孩子每时每刻快乐,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画面。
但是,孩子的成长仅仅快乐就足够了吗?
遇到这种事例,有些父母觉得学习是痛苦,不快乐的。在孩子上小学之前什么都不学,认为这才是快乐成长。结果到了小学,学习跟不上,天天被老师差评,自己每晚也忍不住对孩子咆哮。
这就是走偏了的快乐教育,孩子自然是不快乐的。在学校被老师差评,回家面对父母的咆哮,这个时候孩子还怎么快乐?这个时候父母怎么就忘记了“快乐教育”呢?同时这样也会伤害亲子关系。
让孩子快乐成长是每个父母内心的美好愿望,但我们需要清醒的意识到,孩子的成长也必不可少地伴随着烦恼。
如何看待孩子的快乐成长,我们必须要想清楚几个关键问题: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支持?
快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不快乐在孩子的成长中又蕴藏着怎样的教育契机?
成长意味着变化,没有绝对的快乐。
成长首先意味着变化。孩子们的成长要经历身体的变化,认知的变化和社会化及情感的变化。发展心理学用这三个变化的过程来定义成长。
这些成长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变化必然会带来适应或者不适应。
举个例子:孩子的身高有的长得快,有的发育晚。
高个子的同学可能会取笑小个子的同学。如果小个子的同学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父母又没有疏导,极有可能他面对身体发育的压力就大。
如果这个小个子的同学比较自信,又有自己的朋友圈,那么他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所以,大家发现了吗?
适应性的强弱决定了孩子是否快乐。
有些孩子适应快,他所经历的由变化带来的压力可能比适应慢的孩子要少一些,他们快乐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而适应性的强弱,取决于孩子自己的个性,同伴关系、以及亲子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
有五大环境系统影响了一个人的发展。这些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宏观系统和时代系统。而家庭只是其中的微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大环境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对一个人的发展都会起到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小宝宝,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成长既然面对变化,那就不可便面要面对挫折、伤心、害怕等情绪,那么这些负面情绪就会伤害孩子吗?
负面情绪就会伤害孩子吗?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应该体验各种情感。如果一个人只体验快乐这一种情感,而从未体验过其他情感,那才是不正常的。
2~6 岁期间,随着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他们对父母的批评或者夸奖特别敏感,经常会体验自我意识情绪。
良好的体验会 促进自我概念的发展,反之,会伤害自我概念的发展。
吉诺特博士(Dr. Ginott)说:
孩子的欢笑和泪水同样重要。情绪使人品格高尚。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就因为我们体验各种情绪,我们体验越深刻就越成为人类。我们作为父母,虽然不必刻意让孩子不快乐,但在孩子不快乐的时候,要引导这个事情成为孩子成长/解决问题的机会。
不快乐正是父母帮助他们成长的机会
孩子的生活本来就充满了不快乐。在学校没有遵守餐厅纪律,在餐厅跑跳被给予了警告,他会不快乐;没有遵守操场规则,从高的滑梯跳下来,落地时脸擦到地,青了一块,他会不快乐;足球比赛输了,他会非常不快乐;课间休息,没有和小朋友玩到他最喜欢的游戏,他也会不快乐……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原来孩子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快乐!不快乐正是父母帮助他们成长的机会。
我所理解的“快乐成长”不是小心翼翼让孩子每时每刻感到快乐为目标,而是要看父母在孩子不快乐的时候做了些什么,有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帮助孩子成长/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没有遵守规则,可以告诉他们,不遵守规则会让自己受伤了或有可能伤害到别人,规则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他人的安全。
比如,孩子在餐厅跑跳,可以告诉他容易滑倒,而且很多人端着盘子,也容易撞到别人,甚至让别人摔倒。
让孩子具备一些规则意识,具备一些自控力;
让孩子在和别的孩子交往时,能够体会别人的心情,有换位思考和共情的能力;
让孩子了解比赛的输赢如何对待?
让孩子的关注重心着眼于自身的发展空间,而不是非要和别人攀比;
在生活中可以让孩子练习一些调节情绪的方式……
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更容易获得快乐,健康的成长呢?
1、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比如就像刚开始的事例,曾经很多人一提到学习就痛恨,就觉得是逼迫孩子,让他们不快乐。其实这也可能是因为很多父母自己不爱学习,以前被“逼迫”过,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一定不快乐。
小宝宝学习说话,学习爬行走路,这也是一种学习,但谁会认为这个学习过程不快乐?
所以很多父母要搞清楚,这里的快乐究竟是谁的快乐?是孩子的快乐?还是父母以为的快乐。
2、学习本身是快乐的,并伴随着成就感。
2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概念飞速发展。他们通过“我能干什么,我喜欢干什么,我擅长干什么”的认识过程逐渐建立自我概念。
喜欢自己做一些事情,成功的实现一些目标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能力感。
自我能力感对孩子非常重要,让他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所以他们喜欢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成功了会建立自信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这时候我们不要阻止孩子学习,什么事都包办代替,或者偶尔孩子没有成功,或者做的慢就批评嫌弃。这会严重伤害孩子自我能力感的建立。
还有就是孩子学习不一定只是认字数数,到公园里认识树木,去动物园了解动物的样子习性,上次的消防活动,消防员讲解失火怎么办,安全注意事项,孩子们在消防车里探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孩子天生带有求知探索的欲望,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只要他们愿意,让他们学,没什么不好,每天指着停车位的数字,问这问那,那为什么不告诉他们呢?让他们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尝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理能力,并尊重、理解他们的感受,这样的宝宝非但不会不快乐,反而经常体验到被尊重的快乐和实现目标、解决问题的快乐。
3、知道边界和规则的孩子更快乐
从宝宝的发展过程来说,他们在婴儿时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大人都围着我转,满足我的需要",婴幼儿的这种意识是正常的。
这个时候,父母教养的作用在于慢慢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世界的中心,别人也有需要,别人也有感受。
慢慢引导他们理解他人的感受,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宝宝才会变成一个“社会人”,才会逐渐有 “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父母是有底线的”这样的意识,这是社会化的发展。这样的孩子,和别人相处会更愉快,因为他们更能通情达理。
4、懂得感恩的孩子的孩子更快乐。
父母可以适当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但是需要在在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比如妈妈加班很累回到家,孩子还非要缠着一起玩,你可以和孩子真诚的商量。当然,整天和孩子诉苦或者抱怨也是不行的。
要注意适度,给孩子一些机会理解父母的感受,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将这颗感恩的心慢慢地从家庭扩展到外面的世界。
最后,人生总是在快乐和不快乐中起起伏伏。来自外部的、肤浅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自己产生源源不断的快乐,学习如何获得快乐,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