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门阀如何消亡的呢?有很多人说是武则天时期,重用大量的庶族,打击了关陇集团以及山东士族等,尤其重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以各种罪名打击这些门阀士族,才让这些门阀士族消亡。门阀士族的消亡并不是在武则天时期,在唐朝末年藩镇时期,门阀士族曾一度稳定唐朝140多年。门阀士族消亡是因为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等动乱,导致他们的消亡。
武则天
门阀起源于士族,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因此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官员,都是那些大儒来担任的,所有官员都要遵从忠孝,看谁厚葬风光,谁就是忠孝;谁最懂经学,谁的资历高就能获得官位。因此那些经学大师就会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子孙,如此世代积累,往往就形成了经学世家。那个年代读书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相对于其他家族,他们这些经学世家更符合国家官员的选拔标准,容易获得官职,如此长年累积就形成了社会上层的士族,士族最显赫的一群人就称为“门阀”。
汉武帝画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最鼎盛时期,那时候有个名词叫:郡望,指的是在一个郡落里,按照门阀的姓氏形成的一个团体,也叫名门望族。比如王氏和谢氏,王氏有东晋宰相王导,书法家王羲之,鼎盛时期有“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与当时帝王司马家共享天下,当然这个王氏是指“郡望”中琅琊王氏,其他地方的王氏并没有这个特权。还有陈郡谢氏,虽然没有王氏那么显赫,后期发展很快,有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的谢安,还有文学大家谢灵运等等。
这个门阀强大到什么程度呢?强大到皇帝以婚约的形式和他们形成政治联盟。比如唐高宗时期就和当时七大门阀士族通婚,他们分别是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东晋门阀士族
不过这些名门望族也有个缺点,那就是经济实力强大以后,生育能力也强大了,因为有更多的良田、金钱纳妾生子。不像东晋时期可以针对几个明星去造势,互相抬高声望,子孙太多对他们注意力就会分散。
按照我们古代家庭伦理观念,我们与祖先的关系纽带就是墓地,特别是大的家族,因此子孙能不能够入祖坟非常关键。如果你不小心客死他乡,而回不到祖坟,那将是非常惨的一件事,可能你的下一代或者周围的亲人都可能回不到这个家族的纽带上了。
博物馆唐长安图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这些大家族喜欢群居在一个大城市,比如唐朝的长安、洛阳等城市。实际上因为长安需要京杭大运河运输粮食,于是把洛阳当做陪都,唐高宗大部分时间都在洛阳,到了武则天已经很少回西安了。因此洛阳也是这些名门望族聚居的地方,我们现在很多墓葬都是在洛阳西安以及两个城市走廊上。
在唐代如果你想当官,必须有个好的出身,也就是入士资格证,比如大诗人李白,就是因为他是商人家庭出身,虽然才高八斗,但是也不能进入朝廷。
电影《妖猫传》剧照
电影《妖猫传》剧照
有了好的出身还只是第一步,唐代官职分为九品,五品及其以上的都是有宰相来决定的,剩下的则是有地方官员或者吏部来选定的,这个筛选比例也是非常低的,只有不到20%士族家庭能够选上,更不用说通过科举选上的了,在整个唐朝290年时间里,仅有266场考试,共录取人数6603人,也就是说每年通过科举录取人数不到23人。
所以我们在《妖猫传》里看到,杜甫一直在洛阳等待机会,因为洛阳要比外地有更多资源上的优势,能获得更广的人脉以及职位空缺信息。筛选过程与我们现在公务员考试类似,需要笔试,面试,不过还要查你的出身。
电影《妖猫传》剧照
上文我们看到,通过科举这个途径获取职位的机会非常少,大部分都还是通过推荐的形式选拔自己身边的人。因此很多考生会先拜码头,找到合适的靠山,才能有机会被选中。
比如《唐摭言》里讲了一个故事,当时主考官叫崔郾,有很多人来找他,要推荐自己朋友或者学生,其中有一个太学的老师吴武陵,他当时要把我们的大诗人杜牧推荐过去,让他成为状元。可是崔郾说前几名我都许诺给别人了,吴武陵非常不高兴,于是告诉崔郾:“我不管,杜牧至少前五名”。后来很多人说杜牧人品不行,但是崔郾说,我答应了吴老师,就算杜牧是个杀猪的、卖酒的,也不能改。后来我们看到杜牧以第五名被录取。
因此无论是太宗还是武则天时期,虽然大力提倡科举制度,但是依然没有动摇门阀士族对政治的把控。有些学者说到了“安史之乱”之后,由于藩镇割据,整个士族门阀衰落了,实际并非如此,这些门阀更加强大了。
公元755年,安禄山趁着唐朝军力薄弱,带领15万边镇强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占领了当时都城洛阳。安禄山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要杀掉玄宗身边的悭吝小人杨国忠,因此杨国忠妹妹杨贵妃不能幸免,并不是因为大家误以为的“吃荔枝”。后来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杀死,整个叛乱持续了7年时间。
电影《妖猫传》剧照
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家机器几乎是停转的,地方藩镇的财税被像安禄山一样的节度使给把控着,这个混乱的局面直到唐宪宗时期才有所改善。虽然节度使有像安禄山这样平民出身的,但是大部分还是门阀士族担任的。
这也是太宗为什么重用安禄山的原因,因为门阀士族势力太过于强大,玄宗有意用底层士人打破这种垄断,比如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就是剑南节度使,就是我们现在剑南春酒的四川地区。像这种门阀在朝廷里盘根错节,势力非常强大,尤其这些门阀士族不但担任节度使这种重要的军权,而且地方行政上也是有门阀士族把控着。
在唐朝晚期,节度使势力壮大以后,这些门阀士族之间互相姻亲,成为节度使的幕僚团队成员,通过在藩镇幕府中的锻炼,这些门阀士族在政治上获取更大的政治资源。
据统计,在唐朝末年3/4的宰相,都在藩镇中任职,或曾作为节度使的幕僚,他们得到节度使的信任,甚至成为各藩镇节度使的棋子,在中央获取政治利益,这些都是有血缘关系的门阀子弟。
安史之乱
很多人印象里,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就走向灭亡,实际上安史之乱后,唐朝还延续了140多年,其中这些门阀士族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在西安、洛阳的门阀士族在藩镇任职后,虽然想保持皇帝集权很困难,但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割断,依然保持着门阀士族的权势。
真正对门阀士族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的是黄巢起义,黄巢在880年渡过长江,并攻占了当时的东都洛阳,三天之后攻陷了长安。在当时很多门阀士族的大本营都在这两个京都,在早期黄巢还能控制住自己的部下禁止扰民,但是这群无组织、无纪律的民众,一路都是依靠抢夺获取战争的补给,对于他们来说战争的奖励,就是这些城市的财富。
黄巢起义
唐代诗人韦庄在《秦妇吟》中就描写到“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长安没有逃脱血洗的命运,暴力在混乱中不断的升级,刚开始黄巢还有意控制住局面,但是有人在贴一首讽刺他的诗文。我们都知道黄巢那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见他的才气。然而诗人对于嘲讽自己的诗文有多么在意,于是他杀了3千个认为有嫌疑的人。
隔年公元881年,长安百姓支持唐朝军队把黄巢赶走,但是谁想黄巢又杀了回来,他迁怒于百姓的背叛,于是再一次选择屠城,来报复那些反对他的百姓。当他离开长安时候,焚烧了所有长安的宫殿、民房。
黄巢起义
随后20年里,不断有军阀来长安屠杀抢劫,长安成为一座地狱城市。由于门阀士族喜欢群居大城市,这次大清洗几乎把门阀士族精英屠杀干净,大量的大族子弟失去了生命和财产,而除了直接的杀戮,更具有毁灭性的是,他们建立起来的关系网,也不复存在了,侥幸活下来的人也会,悲哀地发现,不断的清洗让他们数代辛苦经营的关系网被撕得粉碎,想重返朝廷几乎变成不可能的任务。
随着这些门阀士族关系网的破裂,再也无法在官场上形成垄断势力,唐玄宗、李林甫极力想打击的门阀士族,却随同唐朝一起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