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性弱点的争战场

2019-08-08   丁明念响

中国有句老话叫少不看水浒,怕学坏,老不看三国,怕学精。

毕竟少年气息容易为他人意见所左右,水浒中义气太盛,江湖气息太浓,若是少年心性看完之后跟着学冲动,那就是学坏了。老不看三国,三国讲的人心与人性,是依据人心来谈谋略,而老人们经历过人生的许多风雨,两相对照之下,可能放弃了纯真而学起谋略来,搞不定也是件坏事。

三国演义中挥洒的人生命运

《三国演义》虽然不是一部真正的正史,却比正史更深入人心,获得无数读者青睐,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每个人物都有着自我的性格特色,这种性格也注定了这些人物的命运。

在三国这本书中,到处都散发着性格决定命运的诡异,这些谋士们谋划的首先是对手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针对这个人出计谋,多数是一出必中,请君入瓮。

三国中英雄辈出,在混乱的年代总是会出英雄,和平年代英雄只能失色。

刘备看上去一代英雄,从人性上来看却是一地鸡毛,家人的性命可以随时抛弃,三国演义中作者给予刘备很多正面的表述,若深入其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假君子。

曹操是枭雄,在小说中由于不姓刘被主观描写为奸诈小人,不过若真正看时却是发现有胆有识的军事家和文学家,其他不谈,光凭借一首《观沧海》可见他的气势和文学修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可见他的情怀和气势值得称之为英雄豪杰,若和刘备相比,可以说是真小人勉强排上。

吕布,被称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以说是三国第一猛将,只可惜他的勇猛与个人的智慧落差太大,生性多疑且耳朵软,性格的缺陷终究落个悲惨下场。

《三国演义》中不惜笔墨刻画出一个个生鲜的人物,但是命运却在这些人物本身的局限性上已经注定,其中吕布就是其中一个特例,他的勇猛和性格中的缺陷一样明显,结果是人性的弱点让吕布一步步走向死亡。

一滴水看世界,那就从一个人的成败中看三国的真义,如何性格会决定命运。

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当吕布初登场时,三国已经是群雄混战,吕布作为丁原的义子第一次闪亮登场,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第一次大战就把董卓兵将大败三十里,让董卓有了爱才之心。

领导有需求,下面的人就有相应对策,手下人出计是拿赤兔马去收买即可,此时董卓是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

在才与财之间,此时董卓选择的是前者。

李肃评价吕布是:勇而无谋,见利忘义。只用了一匹赤兔马就把吕布收买了,吕布杀丁原然后投降董卓,再拜卓为义父,却不想自己刚刚把第一个义父给杀了。

吕布的勇倒是让李肃说对了,在三英战吕布之前,河内名将方悦才五个回合就被吕布刺于马下了,穆顺、武安国等人皆不是对手,等到了三英战吕布时: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呆了。结果刘、关、张三人还是困不住吕布,被吕布杀出重围,可见他的勇猛。

财色总会纠结在一起的,等待着这对义父子的则是色字头上一把刀。

好色之徒,英雄难过美人关

按王允的对貂蝉说:我观二人皆好色之徒,今欲用连环计……,谋间他父子反颜,令布杀卓。

中国的四大美女之一貂蝉此时闪亮登场了,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董卓算是个英雄,吕布的英雄气概更是没得说,但是面对美女的挑拨离间却是没奈何。

在才和色之间,董卓已经没有了才开始爱才的大气格局,这一次他选择了后者。

董卓却忘记了李肃说过的见利忘义,吕布可是有前车之鉴的,能够被财收买,也可能为女色发狂的。

董卓若听谋士计,送出美女貂蝉,还如同原来那种爱才之心和对未来霸业的期望可能会换来一个光明的前景,只是性格使然落入王允的美人计的套路,终究命丧吕布手中。

吕布的性格是有勇无谋,而且自以为是,以为一切都可以掌控在内,只有将才却没有王才,所以可以在他人的领导之下建功立业,却不能在自我的领导之下建立王国,这也是为什么只能一次次的依赖于他人。

当他把二个义父全部杀戮掉之后,其实已经掉入了一个人格的污点中,也为后续因刘备一句话送命的结局,毕竟在三国时期,价值观及伦理观已经接近崩溃,但是基本的底线还是有点的。吕布两次认他人作父再杀,确实对于他人来说总是轻看了。

刚愎自用,忠言不入

英雄有英雄气概不假,但是要学会采纳忠言,吕布有陈宫在手,若用对了陈宫,还有争斗天下的一拼之力,只可惜刚愎自用,多次不接纳陈宫的进言,又沉迷酒色,误信陈登父子。

在陈登父子的奉承下,吕布很是受用,只有陈宫明白是怎么回事,陈宫曾经告诉吕布:陈登父子其心不可测,应该要防备一点。吕布的回复则是:你无端猜测别人,是想要加害好人。陈宫只能叹息:忠言不入,我们要被殃及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吕布不听陈宫的计谋了,但陈宫依旧留存吕布的身边,主要读书人爱一个面子,总是在意他人的眼光,不想因再次离弃主公被人笑话,若是陈宫有吕布那种反复之心,估计后续的下场也会好点。

吕布被陈登父子摆了一道,按理应该能够明白陈宫的先见之明,只可惜他依旧并没有把陈宫的话当成一回事,当兵败回下邳的时候,若按陈宫计谋一人在内主防,一人在外兼守及围打,还可以有一拼之力,结果是听了妻及貂蝉的意见,留守不出丧失了斗志,只同严氏、貂蝉饮酒解闷。

上无斗志,下就会有异心,在三国这个混乱的年代,都想在乱中取得自己应有的胜利果实,跟着一个只羊哪怕这只羊曾经当过狼,那也就是只羊可以图谋了,所以手下之人求变,最终的结果则是吕布被手下绑了献于曹操。

吕布想再次投降曹操,曹操问了下刘备,刘备的回答很有意思: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刘备很聪明,不想吕布被曹操所用,哪怕这家伙曾经救过自己的命,刘备和曹操、吕布不一样,玩阴的却玩出风格出来,后面还找不到把握,只是反问了一句,拿主意的还是曹操。

人中吕布终于走到了命运的终结点。

在《三国演义》的前册中,对于吕布着墨还是很多的,读者可以看到在性格的驱赶下,吕布如何一步步走到了灭亡的终点。

《三国演义》与其说是对于事情的谋略,不如说是对于每个人的计策,在书中可以看到厚重的宿命感,每个英雄人物都在自己的性格驱使下走出人生各个关键的一步,而这些关键的步数多数被哪些谋士们提前能够设置预知,可见人性的惯性是如何可怕,可怕到命运早就被书写好,循着轨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