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哈德门沟古城

2019-07-23   包头网

西汉后期,五原郡领 16 县,有近 4 万户,约 20 万人口。古代的河套及包头一带曾经也是“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这 16 个县现在包头辖域内的有 5 个,包括五原县、九原县、咸阳县、临沃县、 阳县。县治多集中在阴山南麓的现九原区、土右旗辖域内。

五原,包头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牵着我的思绪不断走近,我的脚步停留在了哈德门沟古城。

哈德门沟古城位于包头市区西约 15 公里的乌拉山哈德门沟南口东岸山坡上。古代哈德门沟也是连接阴山南北的一个重要通道,赵、秦、汉、北魏修筑障城,重兵防守。现在的哈德门公路南北贯通。

我多次行走在这条沟谷古道,从固阳西斗铺镇大乌兰古城走起,西南而行,穿越哈德门沟谷,试图体验和解读这条古道。行走间,我感受到了古代穿越这条沟谷的艰难。

哈德门古城依山势建筑,北高南低,赵长城自城南通过。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城墙长 291 米,西城墙长 212 米,南城墙长 197米,北城墙由西向东呈阶梯状北扩,累计长 360 米,墙基宽 14 米,高约6 米。城中西北部平坦高地上筑一东西宽 48 米,南北长 59 米长方形内城。哈德门公路由东南向西北横穿古城而过,把古城遗址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



哈德门古城西墙

对于这座古城,包头文物管理处多次进行过调查研究,考古专家张海斌及考古工作者郭建中等有专门文章论述这座古城。

郭建中在《北魏泰常八年长城寻踪》一文中认为, “哈德门古城内汉代、北魏遗物的出土, ‘金津’名称的释疑,可以证实该古城就是汉代和北魏的五原县城。”

张海斌研究认为, 《水经注•河水三》注曰:九原县“西北对接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说明九原县和五原县是互相衔接的两座城,这种形制与麻池古城二城呈斜“吕”字形的布局是相吻合的。所以张海斌分析认为,麻池古城北城是九原县城,南城是汉五原郡五原县城。

同时,张海斌根据《水经注•河水三》等文献资料研究认为,哈德门古城极可能是原亭城,为汉中部都尉治所。汉武帝以后,为作战方便,沿边大郡在太守之下分布设都尉,按方位分设东、南、西、北、中诸部都尉。都尉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负责统领本部郡兵,在太守领导下进行训练或执行作战任务。若此论成立,哈德门古城在汉代也是高级别的军事指挥机关所在地了。

但郭建中分析认为,东南是麻池古城,三座古城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距离,恰好与“五原西南六十里”和“西北对接一城”的方位相吻合。

其实,我感觉对“对接”一词的理解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汉语名词解释“对接”的意思是:将各部分端部的对接部接合固定起来,对抵接合。这样理解似乎麻池古城南城为五原县城更为贴切。但郦道元先生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我就不得而知了。

从史料分析来看,我感觉郭建中先生研究的依据更有说服力。同一时期九原和五原两座县城毗邻相连似乎不合行政建制常理。如果南城是五原郡城,北城是九原县城也可能合乎逻辑。

但无论历史的真实如何,有两点我认为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哈德门古城首先是一座障城,具有据守哈德门沟谷的军事功能;二是考古证实这座古城是战国、秦汉、北魏时期一直修缮使用的一座古城。由此可见,哈德门古城历史位置的重要性了。

对这座古城的研究,郭建中同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有趣的史实,就是关于“金津”的解释。《魏书•太祖记》记载,北魏军追击敌人过黄河“自五原金津南渡河”, “金津”即生成于哈德门沟内的河流, “津”即河流之意。古人将此河命名为金河,说明哈德门沟有金矿不是现代人最先发现的,早在北魏时期人们就在哈德门河流中发现了金砂或金矿石,所以给这条小河起了个富有的名字—— — 金津。现在的哈德门金矿已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脉金矿。可惜我十几年前不知道这个故事,否则我就是一个富人了,现在也只有遗憾了。

来源:老方带你游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