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作业、买校服、订教辅…… “让家长签字”,到底是家校合作还是责任“甩锅”?

2021-01-27   中国网教育频道

原标题:关注 | 作业、买校服、订教辅…… “让家长签字”,到底是家校合作还是责任“甩锅”?

“让家长签字风”

学生作业完成后,让家长签字; 校服买不买让家长签字; 安全告知书让家长签字; 教辅订不订让家长签字,等等, 诸如此类的签字数不胜数。

更有甚者,在一些城市, “家庭作业=家长作业”,要求家长为孩子检查作业,且必须签字确认,不签不行,否则在老师那儿过不了关。

据媒体统计,从2018年至今,至少十个省份的教育部门已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签字、批改学生作业,值得点赞。但是,这股“让家长签字风”并未停息。

“让家长签字”到底有没有用?这种教育手段,究竟是帮助孩子学习,还是为学校“甩锅”?本文对“让家长签字风”这一现象作了透视。

01

家长愿意签字吗?“不得不签”

《南方周末》一篇文章《孩子的作业,非得要家长签字么?》中提到,有一位家长,工作很忙,时常早出晚归。

某日,她忙得不可开交,夜深未归, 儿子因为她没有回来给作业签字而急不能寐,多次发微信催促。这位家长实在无法抽身,便宽慰儿子:没事,明天我跟老师解释。

谁知,第二天还没等她开口,老师就兴师问罪来了: “全班就你家没签。”继之是噼里啪啦一长串思想教育:要多陪伴孩子,多关心孩子,课外跟课内一样重要……

家长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已不是个例。

还有家长说起,有一次 因为一张问卷调查表头天晚上没有签字,第二天上班时接到孩子从学校打来的电话,让家长火速去学校签字。

“电话里听着孩子都快哭了, 家长白天也要工作呀,学校就不能理解一下吗?

一时间“家长签字”无处不在,遭到很多家长吐槽。

可能刚入学的时候,每位家长都能按教师的吩咐,兢兢业业地做好签字工作,但日子长了,工作多了,有些家长就感觉成负担了,对签字这个硬性规定怨声颇多。

家长甲认为家长可以配合,但也有一定限度,抱怨道:“把所有的任务都甩给咱们家长,一天天群里是各种的安排,什么填表,什么检查作业,要老师干什么!咱们家长可以配合,但是得有一定的限度啊!我也要上班的!”

家长乙说,当然也有好老师,但现在很多老师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老师无私奉献成绩不好的留学补课不收钱,学生表现不好会到家里来家访与家长沟通,现在的老师有几个能做到呢?”

据了解,一项调查显示,80.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家庭的依赖严重,75.6%的受访者认为这已经给家庭造成了较重负担,64.7%的受访者认为“全能家长”不是“全能宝宝”的必要条件,61.4%的受访者认为存在部分学校和老师偷懒省劲儿的情况。

本身,家长签字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有助于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 但所有都让“家长签字”,不仅是一种责任的转移,更是一种不作为或者乱作为。

家长愿意签字吗?该签的必须签,可如果每天都让家长签字,尤其是在孩子作业上签字,家长会不胜其烦。

02

家长签字管用吗?“所起的作用不大”

我们要知道, 有能力辅导学生作业的家长,即使不让他们签字,对自己的孩子也会严加管教,用心指导; 不具备辅导能力或者没时间辅导的家长,即便签字也可能走形式,所起的作用也不大。

至于其他的安全方面的责任,如果孩子真的出现问题,家长的签字又能起多大作用? 学校该承担的责任一点也少不了。

让家长签字恐怕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厢情愿,想把家长绑在学校管理的“马车上”、班级管理的“马车上”,一旦出现意外, 家长就是一块“挡箭牌”。

言外之意,我提醒你了,但你没重视,你也应当承担部分责任。其实,有些对孩子监督的责任,法律条文上规定得明明白白,不签字,他们的责任也推卸不掉。

这种让家长签字“甩锅”的办法在成绩管理上最为明显。

因为教育场景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通常欠缺系统认识。让家长在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上签字确认,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该问题。

自家的孩子平时学习能力怎么样?做作业时专心致志,还是心不在焉?家长通过每天的陪伴、观测和验收,对孩子的了解将趋于全面。

老师通过制度安排,成功“甩锅”;而孩子被置于家长的日常“监管”之下,成了疲于奔命的小可怜。出现不利结果时,家长大概率会把从老师那儿接过的“锅”,再甩给孩子,小可怜们压力山大。

由此可见, 什么都让家长签字是学校管理的黔驴技穷,“签字”从家校联系的渠道变成责任转移的方式,违背了帮助孩子学习的初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布和认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但是,从教师身上卸下来的负担,千万不要转嫁到家长身上。

03

如何提升中小学家校教育合力

家庭教做人,学校教知识。有网友直言,如果什么都要家长检查、签字,还要老师作甚?

2020年,辽宁省教育厅印发《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其中对微信群布置家庭作业、家长批改家庭作业和超纲超进度教学等热点问题都提出了措施, 要求教师亲自批改作业。

同年,潍坊高新区发布 《学生作业规范“十要十不”》,真正为减轻家长负担亮出了“尚方宝剑”。

点开图片查看《学生作业规范“十要十不”》详情

据媒体统计, 从2018年至今,至少十个省份的教育部门已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签字、批改学生作业,值得点赞。但是,这股“让家长签字风”并未停息。

确实,家庭和学校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课堂,但在站位、分工、方式和着力点上都有很大不同。

学校教育主要是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家庭教育侧重于教孩子做人,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质进行塑造,是个性化的过程。

两者教育的目的、方式等都不一样。 只有互相结合、补充,分工合作,才能形成更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结合和补充并不是模糊边界。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责任意识。

不管制定什么教育政策,出台什么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才是王道。

可以开展多元化的家校合作活动。“家长签字”是家校联系方式中的一种,它的存在不能是孤立的,而应该与其他的联系方式(如家访、电话联系、校访)共同存在和使用,优势互补,优化组合。面对一些特殊学生和特殊情况下的签字,教师不妨先通过电话联系等方式和学生父母先沟通好。

另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可以帮助和引导孩子正确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让孩子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提高了认识,端正了学习态度,孩子才会努力认真地对待学习和作业。

“家长签字”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如果使用恰当,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有帮助的,但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科学、适时地使用,切勿千篇一律,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欲速而不达。

总之,“家长签字”的本身并无褒贬之议, 关键要看教师和家长是如何去看待和操作的,尤其是要看学生的感受和态度是怎样的。如果“签字”成了学生心头的威压时,这种方法就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坚决摒弃。

本文综合自:

1. 中国青年报:《不能什么都让家长签字

2.人民网:《面对来自学校的摊派 家长:什么时候能给家长减减负?》

3.南方周末:《孩子的作业,非得要家长签字么?》

4.央广网:《要求家长改作业、帮忙值日 家校合作还是责任转嫁?》

5.南京择校:《孩子成绩不好,老师让家长来校,家长:你在这里道歉即可!网友炸锅了!》

6. 人教教材培训:《全国10省份要求“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

7.青海省德令哈市第一中学汤玉桂:也谈“家长签字”

彭可馨(实习生) |编辑

中国网教育频道 | 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News

热点 | 家庭教育法草案划重点!家庭教育同样需要“教育”,谁来教父母走向“合格”?

关注 | 科技部澄清学者论文造假!回顾学术不端,根源何在?

热点 | 为让学生读书“得罪”家长、赔上自己前途,《山海情》白校长回答“上学真的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