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康乾盛世的三位帝王,他们为了强化皇权,都做了哪些事情?

2019-09-08   杯酒品历史

满清入关后,历经康雍乾三朝,乃清朝国盛最强的时刻,亦有史家认为在这个时候,清朝皇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治国,均有自己的特色,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以下将论述之。

一、强化皇权

由于康熙朝初年,圣祖年幼,受制于辅政大臣,而鳌拜独揽大权,权倾朝野。后来圣祖亲政以后,四海不靖,内有三藩,外有准噶尔、俄罗斯、郑氏延平政权。于是圣祖平定海内外以后,进一步强化君主的权力。

圣祖、世宗、高宗三帝对精明干练,勤于政务。圣祖与高宗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而世宗勤于政务,每日批阅无数奏折,相比于后世君主所批阅的奏折,每每过百甚至过千字。

圣祖设立南书房,而世宗进一步在内廷成立军机处,把之成为定制,是君主进一步把政权掌握于自己手中。

圣祖在平定三藩之后,确立各省总督、巡抚互相督责的体制,督、抚各自向皇帝负责,以达互相制衡之效;总督、巡抚虽然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驻守各省的八旗兵,由驻防将军统领,而绿营兵则由提督指挥,总督、巡抚难以擅自调动兵马。以避免地方割据的局面再现。

二、秘密立储

圣祖晚年,诸子为争夺储位,于是在太子两立两废后,圣祖再也不再复立皇太子,而雍亲王胤禛最后继位成为世宗,他明白预立皇太子弊病颇多,除造成皇帝权力与皇储权力的矛盾外,还容易使皇太子骄横不法,大臣籍拥立储君拉帮结派,事后籍拥戴之功威胁皇权,对朝局不利。

世宗召集诸王及文武大臣,当众作出了秘密建储的规定,亲书储君之名,密封匣内,藏于干清宫宝座对上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至于储君是谁,除了皇帝本人外,谁也不会知道,一直要等到皇帝驾崩,大臣打开锦匣才能知道,是为秘密立储法。

后来高宗于生前禅位于仁宗,亦是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取下传位诏书宣布,宣宗、文宗均按这一秘密立储方式传授皇位。

三、监督臣民

由于满清以外族入主中原,下江南时更进行大屠杀,于是对以汉文化优越感自居的汉人来说,国亡之伤痛尤在。有一些士大夫,尤其是江南某些士大夫,以明朝遗民自居。

圣祖以博学鸿词科是利诱这些遗民出仕为官。圣祖亦曾密令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刺探江南民情及地方舆论,随时以密折报告。

圣祖、世宗、高宗三帝透过种种监视、密奏,及频密的诏对,对大臣了如指掌,甚至能掌握个别大臣的办事能力及人际关系,因此能从容驾驭群臣,令朝廷大臣及封疆大吏小心恭谨,不敢稍有欺罔。

三朝老臣张廷玉,辅助皇帝有功,但退休时推荐后继人及乞求身后荣典,竟被斥责为贪鄙无礼,甚至抄家。世宗时李绂因参劾田文镜,甚至几乎被问斩。

而康雍乾三朝民间的反满言论,或对皇帝的批评也监督甚严。于是清初的文字狱甚多,例如康熙朝的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的查嗣庭试题案、吕留良案、乾隆朝的伪孙嘉淦奏稿案等等。

四、整顿吏治

至于康雍干三朝的宽严程度有所不同,由于康熙标榜仁政,晚年倦勤,对官员放纵,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而诸位皇位更争夺储位,更涉及宰执大臣,封疆大吏。

世宗在列位皇子争立中,成功夺得帝位,他对康熙朝的宽仁放纵,进行大刀宽斧的整顿。昔日与世宗争夺储位的皇子,大多都获罪被处分。而拥立世宗的大功臣,年羹尧和隆科多也被雍正帝整肃,世宗仇视朋党,更亲制御制朋党论。

世人传说世宗居于深宫之中,对外事了若指掌,是进行特务政治的结果。但其实世宗是依赖中央官员及地方官吏向皇帝上奏的密折制度。由于密折是君臣二人单独的对话,而世宗更三令五申,不得把密折示人,所以密折制变成皇帝可以方便收集天下官民的讯息,地方政务、官员阴私、地方传闻、朝务请示等等,无所不谈。

世宗时的吕留良案,他保留曾静与张熙,只对过世的吕留良及其一家进行整肃,并向天下颁布大义觉迷录,由曾张二人现身说法。

五、宽严相济

高宗即位以后,他鉴于圣祖朝宽仁过什、世宗朝严厉过什,采用于中间的态度,即所谓宽严相济政策。对世宗朝整肃的皇叔宽免其刑罚,一改世宗朝的严肃气氛。

乾隆初年,辅政大臣分为两派,即鄂尔泰与张廷玉两派。高宗的处理分法与世宗时并不相同,鄂尔泰与张廷玉两人亦能得以善终,及后亦能整肃朋党,恢复君主权威。

但高宗对文字狱亦管束甚严,把曾静与张熙二人处死,禁毁大义觉迷录等。高宗与康熙一样,进行南巡以拉拢江南士民。在伪孙嘉淦奏稿案爆发后,在乾隆十六年,借太后大寿为名,奉太后游览江南。

清初由于国力强盛,皇帝可以把皇权进一步强化,圣祖强调仁政,对官员放纵、宽仁。世宗在一逢串的权力斗争得国,遂对朝廷纲纪,大臣进行严厉的整肃。高宗鉴于两朝的得失,行宽严相济的政策,以维持朝廷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