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接儿子放学,她一看到我就说:“妈妈,今天我可开心啦!妈妈,我爱上你啦!我长大后要娶你!”
他才4岁半!我笑笑说:“好呀!妈妈同意了。”
他看我同意,很高兴。
回家看到老公,儿子又跟老公说:“我要跟妈妈结婚啦!妈妈已经同意啦!”
老公白了我一眼:“小孩子结什么婚!你怎么什么都答应她?”
难道这就是吃醋的爸爸?
我对老公说:“童言无忌嘛!他开心就好,又不是真的。”
其实,还有一点我没跟老公细说。
大部分4~7岁的孩子都会有“结婚”的想法,这是他们进入“婚姻敏感期”的正常表现。
“婚姻敏感期”顾名思义,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一段时间内对“结婚”这个话题特别敏感,想要“和某某结婚”。
这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必经阶段,大人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具体来说,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有这样的表现:
爸爸和妈妈是孩子接触最早、最多的异性,所以他对婚姻敏感期的探索,通常从父母开始。
这个时候,女孩可能会说“我要嫁给爸爸”,男孩则会说“我要娶妈妈”,或者他们直接说“我要跟爸爸/妈妈结婚”。
霍思燕的儿子嗯哼规划过“八岁娶妈妈”,戚薇的女儿Lucky也说过“我长大了要嫁给爸爸”,说得就是这个阶段。
此时,孩子不会觉得自己与父母年龄差距太大,只是对异性有最单纯的好感而已。
随着孩子认识的发展,社交圈的扩大。
到6~7岁以后,他们的性别意识将慢慢超出家庭,发展出除父母之外的“结婚”对象,目标转向同龄小伙伴。
通常,他们会跟熟悉的小朋友玩一对一的“过家家”游戏,会将自己的玩具或食物送给喜欢的小朋友。
当对方需要帮忙时,也会主动站出来帮他。
有的孩子还会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某个小朋友的喜欢,宣布“结婚”,或者抱抱、亲亲等。
无论孩子处于哪个阶段,家长要以健康干净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以成人世界的婚恋观、道德观审视孩子的行为。
朋友的女儿与我儿子同龄,我们有时候一起带孩子玩。
有一次,朋友女儿亲了儿子脸颊一下。她连忙把儿子拉开,并训斥道:“小小年纪,你怎么学会耍流氓啦?”
儿子问:“什么是‘耍流氓’?”
朋友以责怪的语气对他说:“你亲女生,这就是‘耍流氓’,不可以!”
小家伙似乎有些迷茫,他说:“为什幺爸爸就可以对妈妈耍流氓?”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
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很简单美好的。
他说“喜欢”也好,“结婚”也好,都是他表达喜欢的最直接方式,与成人世界的爱情和婚姻有本质区别。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
当孩子对异性有了朦胧的好感,或者有了“结婚”的想法时,他们的情感若得到父母的接纳和保护,孩子对未来的情感关系会更顺畅。
若被父母忽视或打击,孩子就会对情感产生羞耻,即使未来遇到心仪对象也会产生抗拒。
所以,当孩子对异性有好感时,家长不要盲目对孩子的美好情感进行批评或打压,否则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婚姻敏感期只是一个特殊阶段,父母要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特殊行为,科学引导孩子处理异性关系,帮孩子建立健康的婚恋观。
当听到孩子有“和某某结婚”的宣言时,家长不要笑话他,把这当作很多平凡小事中的其中一件就好了。
有一个日本小短片,一家婚庆公司为孩子们举行了一场“模拟婚礼”。
这场模拟婚礼像一场真正的婚礼,从进入会场,到交换戒指,再到放飞气球、抛花束,像模像样。
现场的孩子,有的认真观看,有的惊讶,有的害羞。
家长们表现得极为淡定,他们认为:
模拟婚礼是让孩子了解婚姻的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孩子学习健康成熟的两性关系。
对孩子来说,探索婚姻就像探索毛毛虫变蝴蝶一样自然,是一种健康行为。
我们不会笑话孩子探索世界,自然也不必嘲笑他探索婚姻。
在探索“婚姻”的阶段,孩子未免会有很多疑问。
家长不要回避这些问题,也不要随便敷衍,用他能理解的语言正面回答即可。
比如,孩子问:“我为什么不能跟爸爸(或妈妈)结婚?”
回答:“因为他已经跟我结婚了。”
孩子问:“为什幺爸爸妈妈可以结婚?”
回答:“因为爸爸妈妈相爱。”
千万不要回避孩子的问题,否则,孩子会从家长的态度上判断出这不是一个好问题,从而对婚姻产生更多疑惑。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约翰·布鲁埃尔说:
父母给到孩子最大的情感宝藏,就是彼此深爱对方。而父母之间爱的方式,就成了孩子情感的教科书,今日植根在心里,明日就成为一个模板,孩子无需刻意,就能复制父母的幸福。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学习健康婚恋观的摇篮。
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孩子更能学到与异性的相处之道。
更重要的是,婚姻关系良好的家庭,孩子不仅能从中感受到更多的爱,还能学会如何给予他人更多的爱,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长无小事,学会爱、表达爱也是孩子一生重要的课题。
家长认真对待孩子的情感,理解孩子的感受,引导他梳理自己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心智发展非常重要。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教育孩子吧!
大人内心健康,孩子内心也会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