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事的时候,总感觉老街深不可测。老街的房子跟农村的房子就是不一样,为何老街的房子都用铺板门四边都用木头柱子支撑起来的呢?对吃商品粮的老街人感觉也是不一般,总感觉老街人说话做事仿佛都高人一等!
是自己自卑吗?也许有点,但是后来呀,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城乡差别!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对这种小集镇的城乡差别没有感觉了。自从对老街审时度势之后,无形中我对老街产生了情有独钟!
每次踏入老街,我的心都会隐隐作痛!我不是为老街的墙体屋面改变了原样而心痛,也不是为陈年老屋倒塌显得满目苍夷而心痛!我的痛,是为拥有着“小南京”之称的苏埠有其名无其实而心痛!是为那些口蜜腹剑的虚伪人借助老街的美名为自己拼命塑造光环而心痛!
说实话,当我们整天还在沾沾自喜的向外人美其名曰:我的家乡在苏埠,苏家埠是一座千年古镇,拥有“小南京”之称时,我们不觉得脸红问心有愧吗?面对着老街岌岌可危的惨状,我们袖手旁观我行我素时,我们有什么理由还自吹自擂,大言不惭的大放厥词?凭什么?
老街,唯一没有变化的是这些亘古已久的青石条以及旁边的鹅卵石。青石条尽管布满了大小不一的车辙痕迹,依旧朴实无华,清秀典雅,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不骄不躁,任劳任怨;在沧桑的时代变迁中,一如既往,不屈不挠!风霜侵蚀了它们的浮躁,雨雪练就了它们坚韧!青石条不卑不亢,依旧在见证着老街岁月的永恒。
经过雨水洗涤的鹅卵石锃光发亮,仿佛玉石打磨一般。鹅卵石点石成金,仿佛老街闪耀着一颗颗明星!走在上面心旷神怡,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青石板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是岁月在老街身体上烙下的一道永不磨灭的番号!这道番号,随着岁月的流逝,在老街的脊梁上镌刻的元素会越积越深!
这就是苏埠的老街,青石板的情思在苏埠人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了,也只有这种情思,才会牵动着在外的游子们,梦回故里、心系老街!
没有做作,没有修饰,没有张扬,这就是青石板和鹅卵石的个性,这更是那些为赢得“小南京”美称的已故先人们的个性!
就是这种个性,才吸引我多次踏入老街,去感受着老街的人格魅力,去分享着老街那份情有独钟!
但凡苏埠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程家大花园的存在。可是,如果你追根求源去求证为何叫大花园的时侯,恐怕很少有人能知道其所以然来。
有人说,不到大花园不知苏埠事,进了大花园如进大观园,可见大花园在苏埠人民心中的地位有多深!
我试探了解了好几位八十几岁的人,他们只是摇头,也不知道大花园的来历。如果单从地名来理解,大花园应该是花草树木繁花似锦的地方,是个很漂亮的很壮美的园子。可是仔细分析一下,没有这么简单,大花园绝非一般等闲之地!
据说解放前,大花园居住的都是外地人,广西人特别多,说话叽哩哇啦,本地人压根听不懂。这些人应该与苏埠的埠头和会馆的建立有相当大的关系!
经商买卖,四通八达,小城故事不会很少,只是那个年代的那些人,为了生存没有心思去搜集大花园的一些掌故,致使大花园在大观园的想象中消失了!
“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话一点不假。就在我为大花园的掌故感到迷茫的时候,好心的老同学为我解开了迷津。
据同学说,四十年前她曾听她家附近的老年人说过大花园的事。在清朝年间,苏埠有一户姓程的人家,那年参加科举考试一举重榜,至于重的什么榜不清楚,但是大花园是朝廷赐予给程家的,却是事实。朝廷能赐予程家一所大花园,可见朝廷的重视程度,也可以想象大花园里面是怎样一番景象。之后,程家出事了,大花园从此就萧条了,至于程家出什么事都不得而知。
据一些八十多岁的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经常在大花园里面玩耍。大花园就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
这里是尤巷子、伞巷子、篾匠街和东大街的“口”字中心地带,四周的孩子们无处奔放淘气,面对大花园空旷的场地,理所当然的会诱惑他们前往嬉戏!
解放前夕,大花园里面是一片废墟。老人们记得,倒塌房子的墙基都是用石条垒起的,破碎的瓦砾洒落一地形成了大小不等的蒙古包。
值得称奇的是,大花园里面原先有一棵皮树,据说很粗壮,一抱还抱不过来。也就在解放前夕,有一天狂风大作,大风把皮树连根拔起。皮树的根一般伸的很远很深,这么大的树居然能连根拔起,只能说明一是风太大,二是树根下的土壤可能有松动,是虚的。结果,树倒了,倒向的位置正好是一方空地(三方有住宅),真的好险!
风过雨停,当人们好奇前去查看的时候,发现树根拔起露出的窟窿里,竟然有两个人的骨骼直竖竖立着,好恐怖!可以断定这个地方曾今活埋过人的。至于什么原因,那个时候的老年人都不得而知,因为朝廷赐予的大花园,不是谁想进去就进去的,大家都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现在想想,能够活埋人的人,可能与程家有一定关系。其一,程家当时是朝廷的红人,有权有势;其二,大花园是朝廷赐予给程家的,其他人没有权利左右大花园。
至于说程家出事了,是否与活埋人有一定的关系,没人知道!从程家出事开始,大花园就从此萧条了无人问津了。据说大花园从那个时候还闹起鬼了,至今人们晚上路过都有些顾虑重重,都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后来,苏埠有户姓李的人家,书香门第,在清朝年间考取了举人。朝廷顺便就把大花园赐予了李家,不过李家从未进去过打理,恐怕与大花园主人出事有一定关联!
今天中午,下着小雨,我再次踏入大花园,但见杂草茂密,有几处房屋摆设,大门都是紧锁着,没见到一个人影。靠北边墙的空隙处一架豇豆地,豇豆长势喜人,可见有人在此劳动过生活过。不过住的人肯定稀少,不然,这些草丛不会如此猖狂!
这些空闲的房子,大多数都是苏埠供销社职工,在八十年代初期搬进来居住的。那个时候,是鼎盛的供销社给大花园增添了一些阳刚之气,自从供销社跨入市场经济之后,供销社瓦解了,大花园再次萧条了!
令我欣慰的是,进到大花园,我终于见到了一大丛酷似牡丹的大丽菊,不远处还有一蓬栀子花。大丽菊芳香馥郁,姹紫嫣红,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栀子花洁白无暇,冰清玉洁,给大花园增添不少动感的画面!
大花园有大花园的味道,大花园也有大花园的故事,故事本可以传承,只是说故事的人一个个都离我们而去了,大花园的神秘色彩也就黯然失色了,也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肖家大院,在苏埠也算个响当当的。从肖家门楼进入,据说能一直通到军烈属旅社后面。接近一百米的跨度,又靠近当年最繁华的河坎桥附近,是南来北往商客必经之地,应该说这里的故事肯定很多,而且精彩纷呈。
有人说乔家大院格局分成有序,布局合理,都搬上了屏幕。那么肖家大院的布局怎样呢,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不得而知,我想如果有朝一日,有人能够将相关的文献资料挖掘整理出来,那么肖家大院如同乔家大院一样,肯定也能搬上屏幕!
昨天,我路过肖家大院,很想进去探个究竟,可是遇到大门紧锁,我只得扫兴而归。
今天早晨我再次经过,门居然开了,出于一时好奇,我进到了里面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就赶紧的离开了。没有熟人带着,我不敢轻易再往里面延伸,生怕被误会为小偷。
其实,在八十年代后期,我进去过一回。那是随父亲一道帮肖家大院里的肖大勇家写春联去的。那时我没有探究意识,只是为好好做事。父亲写大门的大字,我就帮着写一些小字。应该说我的字一般,不如父亲写的有力度,不过还是得到了肖家人的认可。
肖大勇在肖家也是个能人,又非常好客。门对子写完之后,免不了小酒一杯。菜是土鸡烧黄豆,应该不赖。
我清楚记得,菜端到桌子之后,大家坐在一起开始品尝时,总感觉菜里有股煤油味道,后来才知道,肖大勇由于眼睛不太好使,在厨房里没看清,居然把煤油当作了醋使用,一锅土鸡因口味太重还是给仍了。后来是肖大武回来之后才弄清事情的真相,最后菜只得重新再换频道!
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今非昔比物是人非,就在几年前,肖大勇也离开了人世。
不过苏埠人不会忘记,当年苏埠世纪新城开发期间,开发商准备从油坊桥到鸡市子,打开一条老街通道,进行二期开发。是以肖大勇为主的老街留守老人集体上访,才保护住老街的原汁原貌。老街的保护,不得不说肖大勇立了汗马功劳!
在苏埠老街,筒子房、巷子房是随处可见的,公共的巷子是很深的,里面住着好多人家,可谓热闹非凡,一般人进去如同迷宫,很难能走得出来!
天气闷热,大妈出来透一透气也是不错的选择哦!
守望着远方,就是守望着希望!是期盼着儿女们早日归来,还是期盼着儿女们日子红火?只有这位大妈知道!
大妈,您九十岁的高龄了,却依然在牵挂着自己的儿女,您这是一种怎样的母爱啊!
这位美女是常驻在老街,还是常回家看看?作为子女,孝道是一种文化,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在老街里骑车,要熟悉老街的每一段路面的坎坷与平坦,才不至于摔跤!
聪明的人骑车,总会走路的两边,青石板高洼不平,是很容易摔跤的哦!
老人家很聪明,趟着自行车安全最保险!
尽管是暑期,孩子也只能回来看看父母,自己的路还得靠自己走啊!
老街的房子又开始漏了,张师傅,你年纪大了,上到屋子可要小心点,安全第一哦!
买个东西之类的,还得走到新街,住在老街就是不方便!买早点虽然省心,就是等侯急人!买吃的人多了,只得站队,买到手的感觉真好!
由新街到老街,买吃只图吃个味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哪怕稍远了点!
老油条就是好吃,又酥又焦,会吃的人总会要求老板把油条回个卤,才有咬劲!苏埠人的吃法是:大馍夹油条,经济又实惠!
柴火放到缸灶里,火候要控制到位,做出来的早点就有香飘飘的味道!
老街西头的河沿边上过去都是有水的,而且河水还比较深。老街人每到夏天,无论男女,一大早就会提着篮子装上脏衣服,带上牙刷牙膏,来到老河里洗漱!夏天天一亮,河边就人满为患。女人们的各色衣服相互点缀,靓丽时尚,青春动人;男人们光着膀子下到河里,不时的还折几个水花,有的干脆就泡到水里洗个澡凉快凉快。
唯独孩子们只能光着脚,站在有水的码头上,看着那些大人来回游动,只能呆呆的看着,傻傻的想着,好不羡慕!无赖自己不会水,也没有胆量,即使有大人也不允许!
当那些小鱼儿开始舔着他们的脚背,痒痒的酥酥的麻麻的时候,孩子才会好奇弯下腰,轻轻的运动着两只小手,瞅准了,两手使劲捉去,水花猛的溅起,这时脚下一晃,身子一扭,重心刚要失控,身子再一仰,仰天试了几下还是一头栽在水里,吓得大人赶紧呼救,好在码头附近水不是很深,附近的人又多,不到一分钟孩子就被抱到岸上,幸运的是头没有跌在另一个码头的石头上,否则可就麻烦了。
被救起的孩子会一个劲的哭叫,大人会一个劲的训斥,附近的人会一个劲的劝说……
如今的老街,西头河沿水的影子都没了,一条大坝上修起了一条景观大道,大道另一边全是光伏发电设施。
时代发生了质的变化,老街大部分人的洗漱都放在了家里。即使再到河沿,有水的地方也没有过去那种感觉了!
忙碌的老街人!
爷孙三代人,幸福老街行!牵挂,是爷爷的一种多虑;牵手是爷爷的一种责任!孙子的宠爱,永远凌驾于爷爷奶奶之上!
老人们,忙好了儿女,又得忙碌着孙子孙女,老人们就是忙命!
老街,看守家的是老人,守护孙子孙女的依旧是老人!老街依旧,老人依旧!
关心、问候一下老邻居,不失老街人的情理道德!
老街人吃喝不讲究,吃饱就好,一日三餐,必须的!
闲暇之余,四个老太太,打打小牌,也不失一种雅趣!
不打小牌的,几个人搬个板凳,坐着聊着,谈天说地的恐怕不会,张家长李家短的新鲜事肯定是有的,只要不说过,说过也不为错!
老年人只要心态好一切都会安好!早餐后,一路遛,买个菜,聊下天,快乐一天是一天;心情好,知己遇,抛烦恼,谈个够,人生能有几回日!
当前,恢复老街明清建筑已列入裕安区重点议案,应该不会是一句空话。恢复明清建筑不能纸上谈兵、表里不一。既要有明清形象建筑,又要有实质性的内涵加以点缀!我个人建议:
1、恢复大沛塘原貌,就必须恢复父子庙的存在。苏一校已经搬迁了,恢复父子庙不成问题。既能弘扬儒家思想,又能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戏台可以唱大戏,必须要建起来,包括露天宣传的歌舞晚会,以及送戏下乡的演出等,都可以在大戏台进行。小戏台包括音乐茶座等,可以个人投资,政府个人收益,可以仿效安庆黄梅戏的阁楼打造。这样既能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又能起到非物质文化的恢复,苏一校的场地应该够了!
2、在恢复明清建筑的同时,不妨建几个展览馆,用来充实明清文化的内涵。比如,重塑十三个会馆的蜡像,让游客一览众山小,方知苏埠事;比如,搜集收藏各类老式手工制作,如老式床,老式桌子等等;再比如,收集农村过时的各类水车,磨子等!
3、老街全面恢复是行不通的事了,但是可以通过蜡像的形式展现,也能起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4、横排头的旅游规划(在下一集探讨)
5、老街修缮要因地制宜,政府统一规划,采取政府、民间和个人投资相结合,老街人是不可能全盘托出的,愿意在里面住的,政府补助个人投入相结合!
6、东南西北门户要恢复标志性建筑,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7、肖家大院和大花园重塑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