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仍是“胶东年味记忆”话题系列,这次的讲述者还是来自烟台招远的刘洪玉先生。刘老先生前一次介绍了招远乡村在腊月和除夕的民俗规矩,实际上,不出十五都是年,正月里当地也很有讲究,下面就听他的讲述)
以下是正文——
正月初一吃过水饺,村里大街上的锣鼓就敲响了。尽管年三十晚上几乎没有睡觉,但大家个个精神头十足,见面后都热情地相互问过年好。岁数大的人到街上敲锣鼓的地方或有阳光、避风的地方,谈天说地,谁家昨晚过年起得早,谁家的鞭炮又多又响,谁家的孩子有出息……,偶尔有人说个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妇女们这时候要到长辈家里拜年或相互串门问候。平时邻里之间的一些小摩擦,就在这春节“互访”中烟消云散。
胶东方言把走亲戚叫做“出门”。正月打头,青年人、尤其是小孩子,初一、初二这两天要去拜姑姑。背着自己家里做的盒子(长约50厘米,宽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或者背着篓子,里面放着大枣饽饽,去姑姑家拜年。姑姑一般早就在自己门口等着孩子们了。见到孩子们,姑姑一般给每个孩子1-5角压岁钱。吃过中午饭,到了下午3-5点,要吃第二顿饭,一般是包水饺。走的时候,姑姑会留下一个大枣饽饽,同时放上一个自己做的饽饽,互相交换,礼尚往来。初二晚上10点左右(有的地方是初三早上)送神,包点水饺,带着烧纸、香、吊纸、鞭炮、煮好的水饺、酒到村里的十字路口,燃放、祭奠,寓意把先人送走啦。
初三、初四拜岳父岳母。这也是走亲戚人数最多的时候,当时大部分人还是走路去。只有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骑着自行车,前面带着小孩,后面带着爱人。在那个年代,谁家有辆自行车,特别是刚买的大国防牌自行车,特别让人羡慕。当时各村还没有自来水,都到村里挖的水井里挑水吃。过年前家家都把自己的水缸挑满水。过了初三,水缸里的水喝的差不多了,需要到井里挑水。第一个人去挑水时,要放一个鞭炮,寓意为告诉井神开始用水了。
正月里比较热闹的就是看戏。大部分村庄年前都有自己排练的吕剧或京剧,村与村之间相互交叉演出。有的村由于排练时间短,不熟练,演出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人在幕后提词。虽然没有专业人员指导,但演员在台上表演很认真,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招待外来演戏人员,一般是村里大队炒花生或买几斤糖果。
新结婚的媳妇,正月里还要互相请客,都是新媳妇参加,没有劳力(男子)的参与。
正月十五要送灯。灯是自己用胡萝卜或绿萝卜做的,把萝卜切成约4厘米长,中间挖个小洞,插上包有棉花的麦秆,再浇上熔化的蜡烛油。送灯要在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去祖坟供奉。送灯回来,再给家里各个神位、墙角、门后、窗台、牛圈、猪圈等位置都放上萝卜灯。各处萝卜灯点好后,屋里屋外亮闪闪,仿佛进入仙境一样。
正月十六,可以把宗谱请下来了,与“过年”相关的各个步骤全部完成。这时候,小孩子要抓紧检查寒假作业的完成情况,大人修整生产工具,迎接新一年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