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元奖补120个示范村 营造文明乡风 助推乡村振兴

2020-01-05     恩施新闻网

全媒体记者杜瑞芳

昨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州文化中心开幕。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冯兴炼向会议报告了政协恩施州八届三次会议《开展专项文明行动,推动恩施乡风文明的建议案》办理情况。

2019年9月,经州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州委文明委印发《恩施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明确,2019年至2021年,州财政每年拨付400万元,用于奖补40个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3年累计建成120个示范村。

根据《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州上下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围绕“建设一个中心、开展五大专项行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精神扶贫、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文明素质提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五大专项行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开展乡风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坚持思想引领,为乡村“铸魂”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主角是农民。要加强培育新型农民、培育优良家风、培育文明生活观。

《建议案》指出,全州广泛开展“双宣讲”活动,在农民群众中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

2019年,全州共组织理论宣讲680场、百姓宣讲526场,直接受众25万人。广泛开展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群众提高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2019年“科技活动周”开展科技下乡30余次,发放资料4万余份,3万余群众参与,并获国家级表彰通过专项授课、“田间课堂”和外出受训等形式,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087人,东西部对口帮扶项目制培训3084人,致富带头人培训885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6万余人,精准扶贫培训12.43万人。

同时,我州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好邻里、好心人等创评活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全州每年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每两年组织一届“文明家庭”评选。

2019年评选出州级“最美家庭”及提名奖30户,州级“文明家庭”20户,周安秀等5户家庭获评2019年“荆楚最美家庭”及提名奖,组织“最美家庭”事迹宣讲1400余场次,受益11.6万余人。在各学校组织开展“弘扬家国情·礼赞新时代”“绿色生活·我家最美”“小手牵大手”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家校共建,推动家风建设。在基层做好家风家教指导服务,开展家风教育巡讲88场,受益2万余人,鹤峰县周家院子、巴东县福娃娃幼儿园被命名为“湖北省家风家教实践基地”。

此外,我州还重点实施“三清一治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9年累计建成农户无害化厕所14.27万户,改建农村公厕738座,超额完成省定目标;77个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全部投运;创成省级及以上卫生乡镇65个,省级及以上生态乡镇65个,省级及以上生态村642个。组织厕所革命、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活动,开展“最美院落”“最美农家”“清洁示范户”等创评活动,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群众共同追求。

坚持实践养成,为乡村“提神”

活动养成传新风。元旦、春节期间,全州上下广泛开展“送文明到山乡”活动,为农民送去灯笼、春联、年画、全家福、文明礼仪知识、科普读物、养生知识、文艺节目等“文化大餐”,开展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知识、文明风尚、法律法规进农家活动,把好的理念、风尚、习惯转化为群众自身的迫求。同时,开展文明村镇评选活动,各村镇按照“六有”文明乡镇和“十一有两无”文明村标准积极争创,67个村镇获评省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开展“魅力乡村”评选活动,全州9个村、6个乡镇分获“魅力乡村”和“魅力乡镇”荣誉称号,多方面展示了我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制度约束促自治。全州2300余个村、188个社区全面实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如建始县通过民主共商、签字捺印等形式,全域覆盖修订村规民约,推行正反面典型公示通报制度;恩施市建立“红黑榜”,榜上亮德、台上曝丑,共育文明新风;咸丰县唐崖镇四方石村和恩施市红土乡龙角坝村村规民约入选全省优秀村规民约。各行政村通过民主选举建立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为喜事丧事搭台子、定流程、设标准,着力破除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习俗新风尚。2019年8县市获得省红白理事会奖励经费103万元。此外,我州还实施以党建为统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将矛盾化解在基层。2019年,全州矛盾调处成功率达95.67%,非访较上年度同期下降74.19%。

文化传承留根脉。我州积极向中宣部争取资金1.368亿元,建设171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分两批建设,已完成第一批建设任务;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建成83个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农村孩子传承民族文化、开展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2019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向恩施市等5县市贫困家庭赠送电视机6531台。开展“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1541场,送图书38452册,送电影33449场次,有效满足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新建农村文艺宣传队573支、群众健身队伍466支,组织文艺知识普及培训1225场、文体活动10172场。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庆,开展“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培育了“恩施土家女儿会”“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等一批州内外知名文化品牌。

坚持统筹推进,为乡村“聚力”

建设文明实践中心。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我州高位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以县域为整体,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统筹推进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五项重要内容,推动文明实践接地气有活力。目前,全州县级文明实践中心、乡镇(办事处)文明实践所实现全覆盖,899个村级(社区)文明实践站先行先试,初步形成突出基层、覆盖城乡的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体系,建立了组织领导、资源整合、政策保障、考核监督等文明实践工作机制。我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相继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艳玲肯定性批示。鹤峰县入选全国第二批暨全省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我州“爱心超市”“文明银行”等经验做法相继在新华社、中国文明网等主流媒体推介,鹤峰县精神文明建设案例入选《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选编》。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持组织化动员,健全文明实践队伍体系。由各县市委书记挂帅,县市统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及社会人士,打造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建成县(市)志愿服务总队8支、乡镇(办事处)支队88支、村(社区)小队近1800支。坚持社会化参与,创新文明实践活动载体。统筹网上网下资源,线上收集群众需求,线下落实群众诉求,让文明实践走入寻常百姓家。如鹤峰县依托“云上鹤峰”,采取“群众点单、中心制单、层层派单、志愿者接单”方式,统筹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建始县实施了“文明美团”,群众按需点单,实施了“文明快递”,县乡志愿服务到村,还实施了“文明银行”,志愿服务激励嘉奖,推动活动常态化,服务精准化;咸丰县打造“两会一队”实践品牌,各行政村普遍建立志愿服务队、乡贤联谊会和乡风文明理事会,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放大典型示范效应。深入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州级“感动恩施”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出炉,在全社会形成强大正能量。县市典型选树呈现一县一品、全面开花态势,“最美鹤峰”“出彩宣恩”“大美利川”“建始好人”“恩施五佳五好”等系列评选如火如荼。

2019年全州典型推介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张富清先进事迹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万其珍再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目前,我州当选全国道德模范1人,时代楷模1人,中国好人30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8人,湖北省道德模范5人,荆楚楷模36人,呈现出恩施群星现象。2019年州、县市走访慰问、关爱帮扶道德典型131人(次),发放关爱帮扶资金36.75万元。各县市纷纷出台相关激励褒奖措施,树立了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建议案》指出,下一步,我州将全面发力、重点突破、擦亮品牌、补齐短板,力促乡风文明建设提档升级,为全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VkDdG8BMH2_cNUgx9F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