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二机厂的牛肉包子,是在我刚从工作的城市回到故乡淮北考取驾照的时候。那段时间,总是骑着自行车,由立交桥爬坡而上,到二机厂T字路口下去,到这里吃早餐。
一碗鸡蛋汤,几个牛肉包子,就是灌注了充沛能量一天的开始。
当年吃的感觉很棒,不仅是我这么认为,就从排队的场面也可以看出来,大家的选择是对口味的认可。
后来驾照考完,被留在淮北工作,一直生活在城区南部,也就很少有机会再来体验这里的早餐。
今天因为去外地,准备从萧县南上高速,自驾路过这里时,停车,借机回味一下。
现在有门头了,当年没门头的时候,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叫它二机厂的牛肉包子,现在叫一品牛肉包了。
还是一间门面包包子,蒸包子,卖包子。在门口摆一桌子,包子蒸好,搬到桌上。热乎乎的刚出蒸笼的包子就被食客一抢而空。稍后片刻,新蒸好的包子又上桌了。另一间门面出汤和稀饭,先拿了包子,付了钱,给一张汤牌,去这里换汤和稀饭。还有一间门面加外面空地摆几张简易桌椅当餐桌。
先来碗汤,早上不喝汤,总感觉少了点啥。对了,淮北汤界以鸡蛋汤,撒汤为主,还有很少一部分会售卖油茶和鳝鱼汤。撒汤作为苏鲁豫皖交界地区都有的汤品出现。在各地都有各种写法,饣它汤是它在徐州人民中的叫法,豫东称撒汤,糁汤是在鲁南大地人民的写法,而潵汤就是淮北人民的写法了。
字解:
撒(sā)潵 (sǎ) 饣它(shā) 糁(sǎn) ??(sā)还有啥(shā)。
淮北的潵汤和 饣它汤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鸡汤汤底和鳝鱼汤汤底。跑题了,改天重开一篇专写淮北的汤。今天只说这家的鸡蛋汤。
这家汤没什么说的,大众风味。鸡架熬汤,碗打鸡蛋,沸汤冲搅,撒上香菜,淋些胡椒,很快一碗鸡蛋汤就做好了。冲汤师傅面前摆上一溜碗,拿着汤牌来,师傅就从汤桶中舀汤冲蛋,然后自己端走找位。
餐具沿袭着传统的消毒方式,滚烫的热水,洗净的餐具放在里面接受炙热的考验。对于食客来说,从这里拿出餐具,需要练就铁砂掌之类的硬功夫才管,我就被烫的不行。有的人就直接下水捞取,拿走,面带春风。
小料就两种,一是湿式的辣椒油,一个榨菜。
辣椒油很有特点。
淮北有很多辣椒油,烫面面皮店的,快餐店的,都有很自己的风格。这个糊辣型的,辣椒磨碎,带些许油,辣味很足。在配上榨菜的特有酸味,咸鲜,脆爽,后味带点点的甜。两个搭配,做为吃牛肉包子的蘸料,很棒!
以前去吃的时候,五毛钱一个,现在涨价了。六个包子一碗汤,花了六块钱。包子貌似比以前的稍微大点。然后包子皮也厚实了点,牛肉更少了吧!
果不其然,咬开后,一丢丢的牛肉,肉馅原来是纯肉的,现在加了点粉丝。
味道感觉也没以前的香。现在吃口感有点说不上来,后味有点苦。好像那种味道叫哈喇味。
现在这家一品牛肉包,皮厚,肉少,价高,地远。不值得为吃它专门跑一趟。皮厚,意味着味道进不去。肉少,意味着香气少。
发现淮北本多家老店都这样,名气大了,就忘记了当年开店的初衷是什么了。这家店以前给我的味道记忆,在也找不回来了。
来源:头条@相吃FUN